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多相催化剂之一, 在现代化学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依据被负载金属的尺寸,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可大致划分为三类: (1)纳米催化剂(NPCs), 其金属尺寸范围从几纳米至数百纳米; (2)单原子催化剂(SACs), 这是一类新兴催化剂, 其特点是金属以单个原子形式分散在载体表面; (3)准单原子催化剂(pseudo-SACs), 金属中心的尺寸介于单原子和纳米颗粒之间, 一般由数个至数十个原子组成, 通常以单层形式分散于载体表面, 也被称为“原子级分散催化剂(ADCs)”或“全暴露的团簇催化剂(FECC)”. 一方面, Pseudo-SACs具有SACs的高原子利用率的优点; 另一方面, pseudo-SACs的活性位点由多个原子组成, 使其更适用于需要多原子协同的复杂反应, 因而是SACs和传统NPCs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 金属-载体相互作用(MSI)在决定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影响负载金属颗粒的分散度和稳定性, 还能影响金属原子的电子结构, 从而调控其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理论上, MSI影响对SACs和pseudo-SACs尤为关键. 这是因为在NPCs中, 活性位点大多为远离金属-载体界面的配位不饱和原子(如金属表面、台阶和扭结处), 而MSI则主要作用于界面处的金属原子, 并且颗粒中大量的体相原子进一步削弱了MSI中电子转移对表面原子的影响, 因而MSI有时对NPCs的催化性能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反, 在SACs和pseudo-SACs中, 所有金属原子都直接分散于载体表面并与其相互作用, 导致MSI对其影响更为直接和关键. 这意味着, SACs和pseudo-SACs中金属对MSI的变化应该更加敏感; 相应地, MSI的调变对SACs和pseudo-SACs的影响应该要比对NPCs更为显著. 然而, 必须指出的是, 尽管这种推论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 但据我们所知, 迄今为止尚未有系统的实验研究对此进行验证.
在本文的研究中, 我们设计合成了Ptn/CoFe2O4 pseudo-SACs和PtNP/CoFe2O4 NPCs并且对其进行简单的水处理以调变Pt与CoFe2O4载体之间的强共价金属-载体相互作用(CMSI). 在甲烷燃烧反应中, 水洗后的Ptn/CoFe2O4-w的催化活性得到显著提升, 而水洗后的PtNP/CoFe2O4-w活性没有明显改变.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CO-DRIFT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程序升温还原反应(H2-TPR)等实验表明, 水洗后的Ptn/CoFe2O4-w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变, Pt pseudo-SACs和CoFe2O4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 具体表现为: Ptn/CoFe2O4-w对CO的吸附能力增强, Pt物种的还原温度降低. 相比之下, 水洗后PtNP/CoFe2O4-w催化剂的电子性质没有明显改变, 因此, MSI对催化剂性能的调控具有尺寸依赖性, 其对SACs和pseudo-SACs的电子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 18O2同位素标记实验进一步验证了Ptn/CoFe2O4表面反应主要遵循氧化还原(Mvk)机理; 而在PtNP/CoFe2O4表面, 反应以L-H机理为主导; 水处理不改变甲烷燃烧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 最后, 甲烷表面燃烧反应(CH4-TPSR)和CO氧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 水处理策略可以促进晶格氧的活化, 进而促进了Mvk反应过程, 使得Ptn/CoFe2O4催化活性得到极大地提升.
综上, 本文证明了在Pt/CoFe2O4体系中MSI对催化性能的调控存在尺寸依赖性, 深化了对Pt/CoFe2O4催化甲烷燃烧反应机理和活性提升本质的理解, 更为调控SACs和pseudo-SACs的催化性能提供了新视角和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