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催化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0, Vol. 21, No. 1
    Online: 2000-02-25

    封面介绍: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某些氨基取代环戊二烯配合物催化1,5-己二烯的高选择性环化
    钱延龙;沙立克;黄吉玲;李政伟
    2000, 21 (1):  1-2. 
    摘要 ( 1817 )   [Full Text(HTML)] () PDF(201KB) ( 594 )  
    杂多酸催化分解氟里昂-12
    马臻;华伟明;唐颐;高滋
    2000, 21 (1):  3-4. 
    摘要 ( 1589 )   [Full Text(HTML)] () PDF(105KB) ( 642 )  
    Pd/Ce/γ-Al2O3和Pd/Ce/γ-Al2O3甲醇低温裂解催化剂
    杨成;陈小平;王秀芝;任杰;孙予罕
    2000, 21 (1):  5-6. 
    摘要 ( 1557 )   [Full Text(HTML)] () PDF(102KB) ( 753 )  
    对硝基苯酚丙酸酯水解反应的CTAB胶团催化作用研究
    巩育军;薛元英
    2000, 21 (1):  7-10. 
    摘要 ( 1732 )   [Full Text(HTML)] () PDF(129KB) ( 932 )  
    在Na2CO3-NaHCO3缓冲溶液中,测定了对硝基苯酚丙酸酯(NPP)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胶团催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和活化参数; 考察了无机盐(NaCl, NaBr, Na2SO4)对该催化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无机盐的加入,主要产生压缩CTAB胶团双电层、降低OH-离子的胶团表面浓度以及减小NPP的加溶程度的双重减速效应. 反离子浓度(或活度)愈高及水合反离子半径愈小,则减速效应愈明显.
    HZSM-5沸石在邻氯甲苯异构化反应中的择形催化作用
    李海涛;林立旦;龚健;赵振华
    2000, 21 (1):  11-13. 
    摘要 ( 1623 )   [Full Text(HTML)] () PDF(119KB) ( 822 )  
    以HZSM-5沸石为催化剂,考察了常压、临氢条件下对邻氯甲苯异构化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因素; 以4-甲基喹啉、喹啉、乙二胺为毒物分子探针,探讨了沸石催化剂内、外表面酸中心对邻氯甲苯异构化反应的贡献. 实验结果表明, HZSM-5沸石催化剂对产物分子具有形状选择作用,催化剂的内表面酸中心在反应中起主导作用.
    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La2O3助Ni/MgAl2O4催化剂
    张兆斌;余长春;沈师孔
    2000, 21 (1):  14-18. 
    摘要 ( 1602 )   [Full Text(HTML)] () PDF(233KB) ( 1024 )  
    用MgO与载体Al2O3在高温下焙烧成MgAl2O4尖晶石,防止了Ni在反应过程中与载体形成NiAl2O4, 促进了Ni在载体表面的分散. 应用CODEX软件优化了La2O3在Ni/MgAl2O4催化剂中的加入量和活化温度. La2O3助Ni/MgAl2O4在本文实验条件下经100 h反应后活性和选择性均未发生变化. 程序升温烧碳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仅存在一种较高温度下才可除去的碳物种,它可能是石墨碳. XRD和BET结果证实,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 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在100 h的反应过程中活性组分未发生明显流失. 根据脉冲反应结果对以Niδ+-(La2O4-x)δ-作为氧的活性位和Ni0作为甲烷的活性位的直接氧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上ZSM-5及Anacime沸石的原位合成
    王爱琴;梁东白;徐长海;孙孝英;关文;张涛
    2000, 21 (1):  19-22. 
    摘要 ( 1694 )   [Full Text(HTML)] () PDF(190KB) ( 1189 )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上原位合成了ZSM-5沸石和Anacime沸石,并用XRD和SEM等技术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当改变合成条件时,在堇青石表面可分别生长出厚度为30~40 μm的ZSM-5沸石和厚度为30~180 μm的Anacime沸石. 随着凝胶中SiO2/Al2O3比的增大和含水量的减少,在堇青石蜂窝陶瓷上生长的分子筛的量也增加.
    La1-xSrxCoC3钙钛矿在碱性溶液中的析氧电催化
    王鹏;姚立广;王明贤;吴维韬
    2000, 21 (1):  23-26. 
    摘要 ( 1633 )   [Full Text(HTML)] () PDF(189KB) ( 1095 )  
    稳态极化研究结果表明, La1-xSrxCoO3电极的析氧Tafel斜率为2303RT/F, OH-的反应级数近似为1, 在阳极析氧反应中, OH-的电化学脱附为速度控制步骤. 随着La1-xSrxCoO3中Sr含量的增加,氧化物表面的粗糙度提高,当x=02时,析氧反应的活化能最低,即La0.8Sr0.2CoO3表现有最高的析氧电催化活性.
    乙苯脱氢与逆水煤气变换偶合反应的铁/活性炭催化剂研究
    张维光;葛欣;孙磊;王喜章;沈俭一
    2000, 21 (1):  27-30. 
    摘要 ( 1605 )   [Full Text(HTML)] () PDF(175KB) ( 847 )  
    研究了活性炭负载的Fe催化剂在乙苯脱氢与逆水煤气变换偶合反应中的催化活性,考察了催化剂中的铁物相,添加Li,Na和K等碱金属以及CO2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实验表明, Fe3O4可能是偶合反应的活性相. 在CO2气氛中,适当还原度的、经碱金属元素调变后的Fe/AC的催化活性较好,苯乙烯的选择性明显提高. 以NH3和CO2为探针分子,运用微分吸附量热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质. 结果表明,活性炭表面具有较多的弱酸位. 担载铁后,NH3的起始吸附热为96 kJ/mol, 吸附饱和覆盖度为112 μmol/g, 说明Fe/AC表面具有酸性; CO2的起始吸附热为72 kJ/mol, 吸附饱和覆盖度为7 μmol/g, 表明催化剂表面也有少量的碱位. 碱金属元素的加入减弱了Fe/AC催化剂表面上的酸强度,同时产生了一定量的碱性位,因而显著提高了苯乙烯的选择性. CO2的作用是及时除去脱氢反应产生的H2, 促进乙苯脱氢生成苯乙烯,并抑制乙苯的加氢裂解.
    铈镁铝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的脱NOx性能
    温斌;何鸣元;宋家庆;宗保宁;路勇;舒兴田
    2000, 21 (1):  31-34. 
    摘要 ( 1605 )   [Full Text(HTML)] () PDF(184KB) ( 776 )  
    用共沉淀法制得Mg-Al水滑石和二氧化铈的混合物,经750 ℃热活化,得到铈镁铝混合氧化物催化剂. 考察了催化剂的组成、反应温度、反应体系中氧含量、水蒸气及二氧化硫的存在对NO和CO反应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铈镁铝混合氧化物催化剂具有较高的脱NOx活性,并具有优异的水热稳定性和一定的抗氧性及抗二氧化硫毒化的能力.
    V-P-O/SiO2催化剂上表面氧性质的研究
    刘加庚;楼辉;徐端钧;马福泰;徐元植
    2000, 21 (1):  35-39. 
    摘要 ( 1551 )   [Full Text(HTML)] () PDF(186KB) ( 816 )  
    用浸渍法制备了组成为V2O5∶P2O5∶SiO2=20∶x∶100(x=0~60,质量比)的V-P-O/SiO2催化剂,用TPR, IR和TPD法测定了苯和氧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在无气相氧和吸附氧存在的条件下用连续TPD方法测定了苯化学吸附与催化剂表面活性端基氧之间的关系. 发现V-P-O/SiO2催化剂对苯的吸附至少有四种吸附中心,但有两种吸附中心是不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种对应于苯的物理吸附,而另一种则被CO2所占据.V-P-O/SiO2催化剂表面上氧的吸附随催化剂中P2O5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苯的化学吸附随催化剂表面活性端基氧的增加而增加.
    有机添加物对Cu-Co-Fe合成醇催化剂的修饰作用
    徐杰;杜宝石;田宏;辛勤;李灿
    2000, 21 (1):  40-42. 
    摘要 ( 1519 )   [Full Text(HTML)] () PDF(99KB) ( 785 )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Cu-Co-Fe合成醇催化剂,通过改变有机添加物,对Cu-Co-Fe催化剂前驱物的结构和表面状态进行修饰和改性,考察了不同有机添加物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规律. 不同添加物可以修饰调节催化剂的晶粒大小、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加入草酸或丙烯酰胺,可使CuO(111)和Co3O4(110)晶粒度增大,比表面积减小,孔径较大的过渡孔分数增大. 柠檬酸为添加物时,催化剂中CuO和Co3O4晶粒度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孔径主要分布在小于10 nm的细孔区.
    低温液相合成甲醇和甲酸甲酯用Cu-Cr-M-O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刘兴泉;杨迎春;吴玉塘;刘晰;于作龙
    2000, 21 (1):  43-46. 
    摘要 ( 1652 )   [Full Text(HTML)] () PDF(162KB) ( 669 )  
    采用共沉淀法和配合物沉淀法制备了分别添加Ba, Mn, V, Bi, Ni和Zn的Cu-Cr-M-O三组分催化剂,采用BET, XRD和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对合成甲醇及甲酸甲酯反应的活性及选择性. 结果表明,添加第三种金属使催化剂的稳定性及甲酸甲酯选择性有所提高,但使催化活性有所下降. 配合物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较大,粒径较小. 热分解温度越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越小. 除Cu-Cr-V-O催化剂为纳米非晶态之外,其它催化剂均呈晶态. 催化剂的最小平均粒径为38 nm, 最大平均粒径为68 nm, 属纳米级催化剂.
    Hβ沸石表面酸性质的研究
    谢在库;陈庆龄;张成芳;包佳青;曹玉华;杨一青
    2000, 21 (1):  47-51. 
    摘要 ( 1563 )   [Full Text(HTML)] () PDF(202KB) ( 955 )  
    采用四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分别以铝酸钠和拟薄水铝石为铝源合成了β沸石,经硝酸铵溶液离子交换、柠檬酸处理及高温焙烧后制得Hβ沸石.采用NH3-TPD, 吡啶吸附态IR, 29Si NMR及27Al NMR技术研究了Hβ沸石的酸性位及脱铝与补铝过程. 结果表明,经柠檬酸处理后Hβ沸石酸强度减弱,总酸量增加,弱酸量增加的幅度大于强酸量增加的幅度,B酸量增加,L酸变化不明显. 柠檬酸处理具有脱铝与补铝的双重功能,脱铝可能主要发生在Si(2Al)位,补铝可能主要发生在Si(0Al)D位. Hβ沸石的酸性及酸度与β沸石的合成条件、离子交换条件及酸处理条件密切相关,在一定的Si/Al比(10~15)范围内, Hβ沸石的酸度决定于骨架硅的铝配位数及其分布.
    碱土金属化合物在氧化锆上的分散与碱性
    朱月香;庄伟;江德恩;谢有畅
    2000, 21 (1):  52-54. 
    摘要 ( 1587 )   [Full Text(HTML)] () PDF(130KB) ( 950 )  
    研究了碱土金属化合物在ZrO2表面上的分散状况及碱性. 结果表明,碱土金属硝酸盐分解成为氧化物的难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加. Mg(NO3)2在550 ℃时就可以直接分解为MgO. Ca(NO3)2和Sr(NO3)2不能单独分解成CaO和SrO, 但当负载在ZrO2载体上时,就可以在载体表面分解成CaO和SrO, 只是由于负载量不同其存在的形式各不相同. CaO含量较少时, CaO与ZrO2形成固溶体而不是以CaO的形式分散在ZrO2的表面; CaO含量较多时,生成CaZrO3. SrO含量较少时,以SrO的形式分散在ZrO2的表面上; 含量较多时,有SrZrO3生成. Ba(NO3)2即使有载体ZrO2存在时也不能分解成BaO, 而是以Ba(NO2)2的形式分散于ZrO2表面. CO2-TPD实验表明,与纯ZrO2相比,负载样品的碱位分布范围较宽,碱的强度与数量都有很大提高.
    Na-W-Mn/SiO2催化剂中的组分协同效应
    陈宏善;牛建中;张兵;李树本
    2000, 21 (1):  55-58. 
    摘要 ( 1653 )   [Full Text(HTML)] () PDF(209KB) ( 704 )  
    利用XRD, SEM和Raman光谱等手段对Na-W-Mn/SiO2催化剂中形成的物相、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度以及催化剂表面的金属中心结构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对各活性组分在催化剂中的存在形式有重要影响. 在无定形氧化硅表面, W以八面体六配位WO3形式存在,在α方石英表面, W以四面体四配位的WO4形式存在. 没有组分Na时, W或Mn在催化剂表面以氧化物颗粒形式存在; Na的加入不仅可大大提高W或Mn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而且可使WO4四面体的结构变得十分均一. 反应性能研究还表明, Na和Mn之间存在很强的电子相互作用,对于含Mn催化剂的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
    层状复合氧化物La4BaCu5-xMxO13+λ的制备、表征及对CO还原NO的活性
    刘钰;杨向光;吴越
    2000, 21 (1):  59-63. 
    摘要 ( 1616 )   [Full Text(HTML)] () PDF(210KB) ( 800 )  
    采用柠檬酸爆炸法合成了系列层状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4BaCu5-xMxO13+λ(M=Mn, Co; x=0~5)催化剂. 用TPD, TPR和化学分析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在CO还原NO中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掺杂Mn, Co后催化剂中的活性氧含量及氧化还原性质发生了变化. 掺杂少量Mn, Co可使催化剂在CO还原NO中的催化活性明显提高,且掺杂Co的样品比掺杂Mn的样品活性提高更明显.这是由于Cu-Mn与Cu-Co之间的协同作用不同导致的结果.
    钛硅沸石的结晶动力学研究
    李钢;郭新闻;王祥生;李光岩
    2000, 21 (1):  64-66. 
    摘要 ( 1559 )   [Full Text(HTML)] () PDF(99KB) ( 911 )  
    在TPABr-正丁胺体系中合成了钛硅沸石TS-1, 研究了此体系中的结晶动力学,求出了不同温度下的成核速率、晶体生长速率及表观活化能. 还研究了晶种类型和用量对钛硅沸石晶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晶化温度的升高, TS-1成核诱导期缩短,成核速率及晶体生长速率加快; 加入晶种可明显缩短TS-1成核诱导期,并减小晶粒粒度; TS-1, M, ZSM-11和β沸石等均可作为晶种合成TS-1, 并存在一个最佳晶种用量; 不加晶种时TS-1成核活化能和晶体生长活化能分别为44.4和75.7 kJ/mol.
    Ni-Zr-Al基非晶合金催化剂的苯加氢催化性能
    张国胜;沈宁福
    2000, 21 (1):  67-70. 
    摘要 ( 1480 )   [Full Text(HTML)] () PDF(144KB) ( 964 )  
    利用快速凝固技术制备了Ni23.3Zr6.7Al64Cu2.3Ce3.7非晶态合金,用碱洗抽Al的方法进行活化,制成了Ni-Zr基非晶态合金催化剂(A>50 m2/g), 并考察了其对苯加氢反应的催化性能. 结果发现,这种新型催化材料的比活性高出常规Raney Ni催化剂约375%. 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苯加氢反应级数对氢基本上表现为一级,表观反应活化能约为31.2 kJ/mol, 并推导出苯加氢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FeCoMnK/BeO催化剂上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低碳烯烃的反应性能和原位FT-IR研究
    李梦青;邓国才;陈荣悌;刘崇微;朱起明
    2000, 21 (1):  71-74. 
    摘要 ( 1526 )   [Full Text(HTML)] () PDF(131KB) ( 862 )  
    研究了FeCoMnK/BeO新型多组分催化剂上二氧化碳加氢的反应性能,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及原料气组成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及烯烃/烷烃比值均高于氧化铝、硅胶或活性炭担载的催化剂. 在647 K, 3000 h-1, CO2/H2体积比为1/3的条件下,低碳烯烃的收率最高. 利用原位FT-IR技术研究了该催化剂上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的程序升温过程,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四乙基溴化铵-氟化物复合模板剂合成β沸石 Ⅰ.合成热力学成相区
    祁晓岚;刘希尧;林炳雄
    2000, 21 (1):  75-78. 
    摘要 ( 1604 )   [Full Text(HTML)] () PDF(153KB) ( 857 )  
    系统研究了四乙基溴化铵-氟化物复合模板剂体系中β沸石的生成相区. 结果发现,与经典体系相比,复合模板剂体系可扩大β沸石的生成相区,投料硅铝比从15~58扩大为10~200, 并使TEABr/SiO2的合成下限从0.29降低为0.10, 可大大减少有机胺的用量.
    氮在含氧Mo(100)面上的吸附与反应
    朱俊发;郭建昌;罗洪波;翟润生;包信和;庄叔贤
    2000, 21 (1):  79-81. 
    摘要 ( 1685 )   [Full Text(HTML)] () PDF(123KB) ( 763 )  
    用HREELS, AES, LEED和TDS考察了氮在含氧Mo(100)上的吸附和热脱附. 120 K下氮在含氧Mo(100)上吸附时存在着N—N伸缩振动频率2150和1600 cm-1, 分别对应于线式(γ态)和侧位(α态)两种分子吸附态. 升温引起γ态氮的脱附和α态氮的解离. 其中γ态氮的脱附峰温位于155 K, 遵循一级脱附动力学; 由α态解离生成的N原子占据Mo(100)的四重空位(即β态), 并在高于1?150 K的温度重新化合形成氮而脱附. 120 K时,氮的吸附是无序的; 吸附了氮的表面经1100 K退火后生成了有序的c(2×2)-N表面结构.
    负载型氧化镍催化剂上的乙烷氧化脱氢:TiO2对Al2O3载体的改性作用
    张新杰;敬怡;隗罡;谢有畅
    2000, 21 (1):  82-84. 
    摘要 ( 1559 )   [Full Text(HTML)] () PDF(128KB) ( 754 )  
    OH-/SiO2比对合成β沸石晶粒粒度分布及结构的影响
    谢在库;陈庆龄;张成芳;张惠宁;陈波
    2000, 21 (1):  85-88. 
    摘要 ( 1527 )   [Full Text(HTML)] () PDF(177KB) ( 772 )  
    邻二甲苯选择氧化V-Ti-O复合氧化物超细微粒催化剂
    刘浏;林明;刘持标;范以宁;颜其洁;陈懿
    2000, 21 (1):  89-90. 
    摘要 ( 1524 )   [Full Text(HTML)] () PDF(78KB) ( 834 )  
    Fephen/Y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
    范彬彬;李瑞丰;曹景慧;钟炳
    2000, 21 (1):  91-96. 
    摘要 ( 1304 )   [Full Text(HTML)] () PDF(132KB) ( 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