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催化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0, Vol. 21, No. 2
    Online: 2000-04-25

    封面介绍: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流化床反应器中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季亚英;李文钊;徐恒泳;于春英
    2000, 21 (2):  97-98. 
    摘要 ( 1424 )   [Full Text(HTML)] () PDF(84KB) ( 783 )  
    铁二亚胺配合物与水解乙基铝催化乙烯齐聚的研究
    钱明星;王梅;何仁
    2000, 21 (2):  99-100. 
    摘要 ( 1555 )   [Full Text(HTML)] () PDF(1339KB) ( 959 )  
    由乙胺和碳酸二甲酯催化合成N-乙基氨基甲酸酯
    江琦;冯景贤;黄仲涛
    2000, 21 (2):  101-102. 
    摘要 ( 1581 )   [Full Text(HTML)] () PDF(64KB) ( 1393 )  
    添加物对光促进下环己烯与二氧化碳羰基化反应的影响
    庄建勤;尹静梅;周宁章;高大彬;王祥生;郭新闻;马永安
    2000, 21 (2):  103-104. 
    摘要 ( 1447 )   [Full Text(HTML)] () PDF(71KB) ( 748 )  
    高聚物负载型双金属催化剂催化氢转移有机卤化物脱卤
    康汝洪;马江华;何书美;于海涛;刘新会
    2000, 21 (2):  105-108. 
    摘要 ( 1552 )   [Full Text(HTML)] () PDF(135KB) ( 780 )  
    以甲酸钠为氢转移试剂,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负载PdCl2和其它金属盐制成双金属催化剂PVP-PdCl2-MXn,用于催化有机卤化物脱卤.与负载型单金属催化剂PVP-PdCl2相比,PVP-PdCl2-CdCl2和PVP-PdCl2-HgCl2对氯代芳烃脱氯有高得多的催化活性和脱氯选择性,且偶联副产物显著减少;以对氯苯胺为底物时,双金属催化下的反应时间缩短为单金属催化下的1/8,而脱氯产物收率提高25倍;底物为对氯甲苯时,双金属催化下的偶联副产物仅为单金属催化下的1/390.用IR和TEM技术对PVP负载型金属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双金属协同脱卤作用.
    合成低碳醇用超细Mo-Co-K催化剂的XPS研究
    张业;李永旺;孙予罕;钟炳;汤丁亮;徐富春;王水菊
    2000, 21 (2):  109-112. 
    摘要 ( 1617 )   [Full Text(HTML)] () PDF(152KB) ( 881 )  
    采用XPS技术对氧化态及还原态超细Mo-Co-K催化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氧化态超细Mo-Co-K催化剂中,钼和钴分别以Mo6+和Co2+物种存在,催化剂中各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随着Co/Mo比的增大,还原态催化剂中Mo4+物种的含量逐渐增大并出现极大值;催化剂上合成低碳醇反应性能与其表面的Mo4+物种有关.将催化剂表面的Mo4+物种含量与其合成低碳醇选择性进行关联,发现二者存在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此外,对超细Mo-Co-K催化剂上合成低碳醇反应的活性中心进行了初步探讨.
    Cu(Ⅰ)/Hβ双功能羰基化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及其作用机理
    施其宏;李翠华
    2000, 21 (2):  113-116. 
    摘要 ( 1473 )   [Full Text(HTML)] () PDF(175KB) ( 862 )  
    采用固体离子交换法制备了Cu(Ⅰ)/沸石双功能羰基化催化剂,以CO,吡啶和NH3为探针分子,用原位FT-IR和TPD方法研究了活性中心的性质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Cu(Ⅰ)/Hβ沸石双功能催化剂中存在固体酸和金属羰基两类活性中心,其中B酸中心的数量可以用Cu+交换来进行调变和控制,而金属羰基活性中心则分布在两类不同的位置上,分别构成Cu+与Cu+(CO)以及Cu+(CO)与Cu+(CO)2两个可逆的动态平衡,平衡移动时伴随着CO的吸收和释放.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两类活性中心协同催化的机理,即固体酸中心使醇质子化形成正碳离子后,金属羰基活性中心协同催化,最终形成羧酸或羧酸酯.
    CO2和CH3OH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用Cu-Ni/ZrO2-SiO2催化剂
    钟顺和;黎汉生;王建伟;肖秀芬
    2000, 21 (2):  117-120. 
    摘要 ( 1668 )   [Full Text(HTML)] () PDF(137KB) ( 1290 )  
    采用表面反应改性法制备了ZrO2-SiO2(ZrSiO)表面复合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ZrSiO担载的Cu-Ni双金属催化剂,并用IR,TPD,TPSR和微反技术考察了CO2和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及反应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Cu-Ni/ZrSiO催化剂上存在着Cu-Ni金属位M,Lewis酸位Zrn+和Lewis碱位Zr-O-三类活性中心;CO2在金属位和Lewis酸位的协同作用下可形成CO2卧式吸附态,此吸附态在142℃左右可解离成M-CO和Zr-O-;CH3OH在Lewis酸位和Lewis碱位的协同作用下可形成解离吸附态Zr-OCH3和Zr-OH;CO2和CH3OH在Cu-Ni/ZrSiO催化剂表面上的主要反应产物为碳酸二甲酯(选择性在85%以上),另有少量的CH2O,CO和H2O.
    锶改性对γ-Al2O3的高温热稳定作用
    刘勇;陈晓银;牛国兴;杨竹仙;卞麦英;何阿弟
    2000, 21 (2):  121-124. 
    摘要 ( 1511 )   [Full Text(HTML)] () PDF(162KB) ( 797 )  
    研究了Sr(NO3)2浸渍改性对γ-Al2O3的高温热稳定作用,考察了Sr含量(SrO/Al2O3摩尔比为0.005~0.15)以及热处理温度(600~1150℃)和气氛等影响因素.BET比表面积和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高温下Sr物种的引入明显地抑制了氧化铝比表面积的损失和α相变,而水蒸气的存在则削弱了Sr物种的高温稳定作用.随着Sr含量的增大,Sr物种的高温稳定作用增强,但过度提高Sr含量时(SrO/Al2O3比为0.15),Sr物种的纯机械混合掺杂的负作用超过其对Al2O3的稳定作用.焙烧温度从600℃升至1150℃,氧化铝与Sr物种固相反应的产物由二铝酸盐转化至六铝酸盐.高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Sr的高温稳定作用主要是抑制焙烧过程中最初1h内的烧结和其后α相变引起的比表面积损失.
    丙烷芳构化催化剂Zn/HZSM-5中助剂锌的稳定性
    陈军;张鎏;康慧敏
    2000, 21 (2):  125-128. 
    摘要 ( 1332 )   [Full Text(HTML)] () PDF(150KB) ( 824 )  
    分别用离子交换法和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2.0%Zn/HZSM-5催化剂,并对催化剂中锌组分的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高温还原条件下,锌由催化剂中缓慢流失,而氧化条件下锌组分是稳定的.锌在氢热处理条件下的流失速率与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关,锌组分的稳定性与锌在沸石上的分布及锌物种的状态有关.将离子交换法制备的Zn/HZSM-5在550℃下氢处理20h,并分别用XRD,TEM,XPS以及丙烷芳构化反应评价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保持了沸石阳离子交换位锌物种的存在,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研究:ZrO2含量对Cu-ZnO-SiO2-ZrO2催化剂的影响
    吴泽彪;朱毅青;林西平;马延风
    2000, 21 (2):  129-132. 
    摘要 ( 1529 )   [Full Text(HTML)] () PDF(144KB) ( 918 )  
    考察了CO2加氢合成CH3OCH3反应中ZrO2含量对Cu-ZnO-SiO2-ZrO2催化剂的影响.采用TPR,XRD,BET和TEM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形态、表面性质和ZrO2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中加入ZrO2能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CO2转化率和CH3OCH3产率,降低最佳反应温度;ZrO2含量以2%~3%为佳.催化剂中的CuO以三种形式存在:小晶粒CuO,聚集的无定形CuO及均匀分散的无定形CuO.ZrO2的作用是将均匀分散的无定形CuO转变成聚集的无定形CuO,增加活性中心数目,还可使小晶粒CuO的晶粒变得更小.
    Mo/HZSM-5催化剂上丙烷的芳构化反应
    王军威;张志新;王心葵
    2000, 21 (2):  133-137. 
    摘要 ( 1476 )   [Full Text(HTML)] () PDF(183KB) ( 784 )  
    采用浸渍法、机械混合法和水热法制备了Mo/HZSM-5分子筛催化剂,考察了Mo含量和在线反应时间对丙烷芳构化反应的影响,并以IR,XRD,NH3-TPD和XPS等表征手段研究了Mo物种对HZSM-5分子筛结构和酸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法制备的催化剂丙烷芳构化活性最高,且具有较高的活性稳定性,在焙烧过程中Mo物种易在HZSM-5分子筛上分散,且比浸渍法更多地进入分子筛孔道内,并与分子筛产生强相互作用,使B酸中心减少,L酸中心增多.而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的芳构化性能比相应的水热法催化剂低,活性稳定性较差,经焙烧后在分子筛外部形成结晶,进入孔道内的数量较少,对分子筛酸性的影响也低于水热法催化剂.
    亚硝胺在沸石催化剂上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
    马丽丽;沈彬;朱建华;须沁华
    2000, 21 (2):  138-142. 
    摘要 ( 1752 )   [Full Text(HTML)] () PDF(180KB) ( 880 )  
    采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技术研究了二甲基亚硝胺,吡咯烷亚硝胺和环六亚甲基亚硝胺在NaY,NaZSM-5和HZSM-5等沸石及MCM-41中孔分子筛上的脱附及分解.结果表明,沸石对亚硝胺有独特的吸附和催化分解作用.同时,研究了沸石孔结构及表面酸性对亚硝胺分解反应的影响.
    沸石分子筛催化剂上萘的择形异丙基化反应性能
    张铭金;陈诵英;沈士德;孙予罕;吴东
    2000, 21 (2):  143-146. 
    摘要 ( 1807 )   [Full Text(HTML)] () PDF(125KB) ( 837 )  
    研究了HY,Hβ,HM和HZSM-5沸石分子筛对萘择形异丙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发现,这些沸石分子筛的活性顺序为HY>Hβ>HM>HZSM-5,对2,6-二异丙基萘的选择性顺序为HM>Hβ>HY.除沸石分子筛的酸量与酸分布外,其孔道结构与大小是影响萘异丙基化反应的主要因素.脱铝能选择性地降低沸石外表面的酸性,且对沸石的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常压水蒸气脱铝结合强酸再处理有利于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提高.提高反应温度有利于萘的转化,但温度过高会引发许多副反应,适宜的反应温度约为523K.反应时间对产物分布的影响不明显.异丙醇/萘摩尔比应小于2.
    激光促进LiClO4·Pb3(PO4)2复合物表面上的乙烷氧化脱氢反应
    钟顺和;高峰;蒋世明
    2000, 21 (2):  147-150. 
    摘要 ( 1565 )   [Full Text(HTML)] () PDF(146KB) ( 755 )  
    制备了LiClO4,Pb3(PO4)2和LiClO4·Pb3(PO4)2复合物催化剂,用XRD和IR表征了催化剂的晶相及表面结构,并用化学吸附IR和TPD研究了催化剂样品对乙烷的化学吸附性能,用LSSR考察了乙烷氧化脱氢生成乙烯的反应规律.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ClO和PO键是乙烷的主要吸附位.LiClO4与Pb3(PO4)2的相互作用促进了ClO键对乙烷的吸附活化能力.在一定反应条件下,乙烷转化率与体系的能量利用率有关,复合物催化剂比单纯的LiClO4和Pb3(PO4)2可更有效地利用激光光能.温度对LSSR反应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孔不锈钢载体上X型分子筛的生长成膜
    许中强;陈庆龄;卢冠忠;Ma Y-H
    2000, 21 (2):  151-155. 
    摘要 ( 1478 )   [Full Text(HTML)] () PDF(227KB) ( 794 )  
    通过对X型分子筛合成方法的改进,获得了适合分子筛在多孔不锈钢载体上成长的条件.通过在不同孔径的多孔不锈钢载体上负载生长分子筛膜,研究了X型分子筛在多孔不锈钢载体上生长的规律,考察了晶化液配比、合成条件及晶化次数对分子筛负载量的影响,还考察了多孔载体的表面形貌及孔径大小对表面膜均匀连续性的影响等.
    工业Mo-Ni/USY-Al2O3失活催化剂的再生行为
    孙万付;马波;张喜文;索继栓;李树本;罗锡辉
    2000, 21 (2):  156-160. 
    摘要 ( 1500 )   [Full Text(HTML)] () PDF(221KB) ( 899 )  
    用ESCA,XRD,SEM及TPR等手段表征了不同条件下再生的工业失活加氢裂化催化剂.结果表明,Mo-Ni/USY-Al2O3失活催化剂在实验室装置中快速再生优于慢速再生;再生温度对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有影响.480℃再生能将失活催化剂中绝大部分的碳和氮烧掉,且比表面积恢复率最高;600℃再生时,催化剂的毛细孔口明显减少,且产生少量聚结态β-NiMoO4晶相.
    钴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F-T合成用Co/Al2O3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代小平;余长春;沈师孔
    2000, 21 (2):  161-164. 
    摘要 ( 1561 )   [Full Text(HTML)] () PDF(184KB) ( 962 )  
    对用于F-T合成制液态烃的Co/Al2O3催化剂进行了程序升温还原研究,确定了合适的还原活化温度(约600~800K),同时考察了钴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钴负载量和焙烧温度对C5+收率的影响十分显著.用CODEX优化软件对钴负载量和催化剂焙烧温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比较理想的钴负载量为11.6%,焙烧温度为651K.XRD测试结果表明,在较高温度焙烧的催化剂由于易生成CoAl2O4尖晶石,导致催化剂的活性显著降低.
    原位担载型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的表征
    郭吉蘅;杨建丽;刘振宇
    2000, 21 (2):  165-168. 
    摘要 ( 1455 )   [Full Text(HTML)] () PDF(147KB) ( 825 )  
    通过原位担载法将铁系催化剂担载于煤表面,考察了催化剂前驱体的相态、配位环境以及在载体表面的分散状态.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和X射线衍射法对原位担载型铁系催化剂前驱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前驱体在煤表面以非晶态、高分散的形式存在,其化学组成主要为FeOOH,且催化剂前驱体的分散程度与载体煤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
    硅胶来源对费-托合成用Co/SiO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陈建刚;相宏伟;孙予罕
    2000, 21 (2):  169-171. 
    摘要 ( 1451 )   [Full Text(HTML)] () PDF(100KB) ( 877 )  
    NO及NO2与In/HZSM-5催化剂相互作用的微量量热研究
    王晓东;沈俭一;张涛;孙孝英;梁东白;林励吾
    2000, 21 (2):  172-174. 
    摘要 ( 1384 )   [Full Text(HTML)] () PDF(100KB) ( 842 )  
    固体酸烷基化催化剂表面上焦炭前身物的结构和物化表征
    何奕工;贺玉峰
    2000, 21 (2):  175-178. 
    摘要 ( 1514 )   [Full Text(HTML)] () PDF(137KB) ( 1043 )  
    CO2重整甲烷制合成气催化剂六铝酸盐LaNiy/Al12-yO19-δ的研究
    徐占林;毕颖丽;甄开吉
    2000, 21 (2):  179-182. 
    摘要 ( 1710 )   [Full Text(HTML)] () PDF(183KB) ( 823 )  
    CO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膜催化反应的研究
    李青;钟顺和
    2000, 21 (2):  183-185. 
    摘要 ( 1610 )   [Full Text(HTML)] () PDF(105KB) ( 808 )  
    综述
    吸附量热技术和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酸碱性
    沈俭一
    2000, 21 (2):  186-194. 
    摘要 ( 1674 )   [Full Text(HTML)] () PDF(453KB) ( 1421 )  
    探讨了吸附量热技术及其在测定固体表面酸碱性中的应用.使用NH3和CO2为探针分子,吸附量热技术能够定量地描述固体表面酸碱中心的数目和强度分布.结合原位红外光谱,还能够详细地了解表面酸碱中心的性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Lewis酸中心和碱中心分别是表面配位不饱和的金属离子和氧负离子,Brnsted酸中心和碱中心则是金属氧化物表面的羟基.通过测量吸附热,金属氧化物的表面酸碱性强度可与Sanderson电负性关联起来,也可以考虑使用Drago参数来描述固体表面的酸碱性.根据酸碱性与电负性的关系以及对表面配位不饱和离子的要求,有可能通过选择合适的复合金属氧化物组成,获得具有一定酸(碱)量和酸(碱)强度的固体酸(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