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工程塑料之一, 由对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以酯键连接而成, 广泛应用于容器、包装材料和纺织行业. 然而, 作为一种高耐久性和高抗性的材料, PET很难通过生物或化学过程降解, 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PET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尽管近年来在提升解聚酶降解预处理PET(Goodfellow-PET, gf-PET)的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在降解未预处理、高结晶度的PET材料方面, 相关研究与技术开发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这类PET材料由于结晶度高, 结构稳定, 使得生物酶降解尤为困难. 鉴于此, 本文致力于通过迭代饱和突变策略, 定向进化叶枝堆肥角质酶LCC的突变体WCCG, 以期增强其对未预处理、高结晶度PET底物(结晶度高于40%)的降解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标, 首先构建高效、精准的高通量筛选体系. 该体系专门针对PET降解产物设计, 能够快速识别并筛选出具有优异降解性能的酶突变体. 通过分子对接发现, WCCG的W243残基伸入底物结合沟中央, 并与底物的苯环间形成pi-pi堆叠. 这一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底物方向发生扭转, 以“Z”形与WCCG结合. 考虑到底物结合位点间存在叠加或协同效应, 选择距离底物5 Å内的24个氨基酸残基进行迭代饱和突变. 通过七轮筛选和稳定性设计, 成功获得两个性能显著提升的酶突变体: WCCG-sup1和WCCG-sup2. 其中, WCCG-sup1对未预处理PET(结晶度为42.0%)表现出最高活性, 与WCCG相比, TPA产量提高4.2倍. WCCG-sup2对结晶度9.9%的gf-PET粉末表现出最高活性, 比WCCG提高3.2倍. 有趣的是, WCCG-sup1和WCCG-sup2分别对未预处理PET(结晶度为42.0%)和预处理的gf-PET表现出最高活性. 为了探究造成此差异的原因, 通过荧光法确定了底物对酶的吸附率. 在孵育2 h后, WCCG-sup1在未预处理PET上的吸附率为42%, 是WCCG的2.1倍、WCCG-sup2的1.3倍. 相比之下, WCCG-sup2对gf-PET粉末的吸附率最高. 结果表明, S241D突变导致酶易于吸附于未预处理的PET表面, 而无该突变的酶则更易吸附于预处理的PET表面, 说明对于相同结晶度的底物, 酶突变体的吸附率在PET降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 底物结晶度的差异仍是影响降解效果的主要因素. 为探索潜在应用, 比较突变酶降解其他合成聚酯(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聚(醚-酯)弹性体)的能力, 其中WCCG-sup1表现出最高活性, 证明其在广泛降解合成塑料具有巨大潜力. 最后, 在72 ºC, WCCG-sup1仅需36 h即可完全降解商用未预处理PET包装盒(结晶度为16.1%), 这一成果在PET生物降解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 本研究从稳定性, 降解活性和酶吸附作用的角度, 为深入理解LCC的结构-功能关系提供了参考, 不仅有助于推动PET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 更为未来开发更高效、更环保的PET降解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