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催化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3, Vol. 24, No. 1
    Online: 2003-01-25

    封面介绍: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快讯
    聚醚砜酮的磺化及其在异丁烯低聚反应中的应用
    安增建;周硼;蹇锡高;蔡天锡
    2003, 24 (1):  1-2. 
    摘要 ( 1220 )   [Full Text(HTML)] () PDF(172KB) ( 659 )  
    液相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乙酯的新型催化体系CuCl/1,10-菲罗啉/N-甲咪唑
    莫婉玲;李光兴;朱永强;熊辉;梅付名
    2003, 24 (1):  3-4. 
    摘要 ( 1263 )   [Full Text(HTML)] () PDF(172KB) ( 591 )  
    硒催化羰基化合成苯恶唑啉酮
    凌冈;陈金铸;陆世维
    2003, 24 (1):  5-6. 
    摘要 ( 1262 )   [Full Text(HTML)] () PDF(151KB) ( 542 )  
    研究论文
    有机溶剂中(R)-醇腈酶催化不对称合成(R)-苯乙醇腈
    刘森林;宗敏华;余少文;张小云;邢苗
    2003, 24 (1):  7-10. 
    摘要 ( 1703 )   [Full Text(HTML)] () PDF(271KB) ( 830 )  
    研究了来源于杏仁的(R)-醇腈酶在有机溶剂异丙醚中催化苯甲醛与HCN不对称合成(R)-苯乙醇腈,初步探讨了来源于不同杏仁的(R)-醇腈酶的筛选、最适酶量的确定以及底物HCN与苯甲醛的配比、底物浓度、酶的微环境pH和反应温度对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来源于苦杏仁的(R)-醇腈酶优于来源于甜杏仁的(R)-醇腈酶.优化的反应条件为:最适酶量150g/L,HCN与苯甲醛的配比2.5,苯甲醛浓度300mmol/L,酶的微环境pH5.4,反应温度0~5℃.在该优化反应条件下,反应平衡转化率和产物的光学纯度均高达99%以上.
    CuCrO2和CrCr2O4间相互作用对体系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
    赵峰;李国英;李能;刘英骏;林炳雄
    2003, 24 (1):  11-16. 
    摘要 ( 1600 )   [Full Text(HTML)] () PDF(433KB) ( 856 )  
    以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CuCrO2和CuCr2O4两相共生的Cu-Cr-O催化剂体系.由于两相共生而相互作用,两相组成的样品中,样品颗粒较小,比表面积增大,催化CO-O2反应的活性提高.当样品中n(Cu)/n(Cr)=0.7时,两相含量最为接近,显示出最高的催化活性.CO-O2反应过程中,气相中的CO与样品表面的氧原子作用.在两相共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CuCrO2和CuCr2O4的体相结构没有变化.各样品催化活性的不同是由其表面性质的差异引起的.TPR和XPS分析结果表明:两相共生而相互作用,修饰了样品的表面性质,使样品表面含有更多的活性氧,提高了样品的催化活性.
    加压下甲烷部分氧化反应中催化剂上积碳形态的研究
    刘晰;陶家林;于作龙
    2003, 24 (1):  17-21. 
    摘要 ( 1725 )   [Full Text(HTML)] () PDF(389KB) ( 1007 )  
    用XRD和TEM等方法对不同压力下甲烷部分氧化催化剂上积碳的形态进行了表征,发现积碳中有石墨相和类金刚石相存在,其中金刚石相的含量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讨论了甲烷裂解和CO歧化两个反应产生积碳的可能性,探讨了非石墨相碳与实验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甲烷部分氧化积碳主要来源于甲烷分解,合成气中的氧分压对不同形态积碳的生成有较大的影响.
    Mo/ZrO2催化剂上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醛
    张昕;贺德华;张启俭;叶青;徐柏庆;朱起明
    2003, 24 (1):  22-26. 
    摘要 ( 1623 )   [Full Text(HTML)] () PDF(381KB) ( 846 )  
    制备了一系列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醛的Mo/ZrO2催化剂.采用催化剂性能评价、BET比表面积测定、XRD、共焦显微激光拉曼光谱、H2-TPR和XPS等方法研究比较了不同Mo担载量催化剂的性能及其结构和性质.实验结果表明:Mo/ZrO2催化剂具有催化选择氧化甲烷制甲醛的性能,且对甲醛有较高的选择性.在所考察的范围内,随着催化剂Mo担载量的增加,甲烷的转化率增加,甲醛的选择性增加,甲醛的比活性增加.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甲烷的转化率增加,甲醛的选择性降低,甲醛比活性升高.Mo/ZrO2催化剂中主要含有ZrO2和Zr(MoO4)2.催化剂的性能和性质与催化剂中Zr(MoO4)2的性质密切相关.随着Mo担载量的增加,Zr(MoO4)2晶粒尺寸增大,并且其含量增加;ZrO2晶粒尺寸基本不变.Zr(MoO4)2晶粒尺寸增大和含量增加导致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降低,使甲烷选择氧化生成甲醛的钼氧物种增多,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升高和表面Mo的配位不饱和程度降低.从而使得Mo含量较高的催化剂(12%Mo/ZrO2)具有较高的甲烷选择氧化生成甲醛的活性.
    不同方法制备的Cu-Cr/γ-Al2O3的结构及其对糠醛加氢制2-甲基呋喃反应的催化性能
    吴世华;魏伟;李保庆;赵维君;黄唯平;张守民
    2003, 24 (1):  27-31. 
    摘要 ( 1819 )   [Full Text(HTML)] () PDF(430KB) ( 911 )  
    利用普通浸渍法、共沉淀法和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Cr/γ-Al2O3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金属粒度的顺序为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共沉淀法<普通浸渍法;金属还原程度的顺序为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普通浸渍法≈共沉淀法.糠醛加氢反应实验结果表明,催化活性顺序为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普通浸渍法>共沉淀法;生成2-甲基呋喃选择性顺序为共沉淀法>普通浸渍法>溶剂化金属原子浸渍法.
    噻吩加氢脱硫和四氢萘催化加氢反应中的载体和助剂的影响
    季亚英;P.Afamasoev;M.Vrinat;李文钊;徐恒泳
    2003, 24 (1):  32-36. 
    摘要 ( 1590 )   [Full Text(HTML)] () PDF(335KB) ( 724 )  
    为了更好地认识加氢脱硫和催化加氢反应中的载体影响和助剂效应,在同样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反应条件下,研究了噻吩加氢脱硫(HDS)和四氢萘催化加氢(HYD)反应.结果表明,对于无助剂的Mo和W催化剂,载体对催化活性的影响顺序为TiO2-Al2O3>ZrO2>Al2O3.助剂的添加改变了催化剂活性顺序.Ni助剂催化剂的活性明显高于Co助剂催化剂.ZrO2担载的添加Ni的Mo和W催化剂分别获得了最佳的HDS和HYD活性.然而,添加Pt的Mo和W催化剂其HDS和HYD活性仅是Pt与Mo(W)二者的加和,Pt与Mo(W)之间没有协同效应.先将担载的Mo和W预硫化再将助剂引入体系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可以避免Ni和Co过早硫化形成类硫化镍(或硫化钴)物相,与采用螯合物分子方法制备的催化剂间有一定的相似性.
    NOx催化的甲烷气相氧化反应
    阎震;寇元;肖超贤
    2003, 24 (1):  37-41. 
    摘要 ( 1698 )   [Full Text(HTML)] () PDF(380KB) ( 890 )  
    考察了没有固体催化剂时NOx对甲烷气相氧化的催化作用,并用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CH4-O2-NOx体系随温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NOx对甲烷气相氧化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在20%CH4-10%O2体系中加入0.05%~0.2%的NO后,反应温度可降低200~300℃,在650~700℃下反应时,CH4转化率和CO选择性可分别达到38%和90%,产物中的n(H2)/n(CO)比为0.4~0.7.反应产物中可观察到有甲醛、甲醇和乙烯等,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以控制各组分的相对浓度.
    液相法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刘寿长;郭益群;杨新丽;姬永亮;罗鸽
    2003, 24 (1):  42-46. 
    摘要 ( 1745 )   [Full Text(HTML)] () PDF(333KB) ( 1199 )  
    测定了Ru-M-B/ZrO2催化剂上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反应过程中苯、环己烯及环己烷浓度随时间变化的c~t曲线,获得了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反应中各步反应的级数和速率常数等动力学参数.结果给出,苯转化的反应级数对苯为1,对氢低压下为2,高压下为0;环己烯继续加氢生成环己烷的反应级数对环己烯为0,对氢低压下为2,高压下为0.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苯选择加氢制环己烯各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并对动力学方程进行了验证.
    磁性超细固体酸催化剂SO42--ZrO2/Fe3O4的组装及表征
    常铮;郭灿雄;段雪;张密林
    2003, 24 (1):  47-51. 
    摘要 ( 1824 )   [Full Text(HTML)] () PDF(338KB) ( 860 )  
    将磁性Fe3O4纳米材料和SO2-4-ZrO2固体酸进行组装,制得一系列具有磁性和超细粒子结构的固体酸催化剂SO2-4-ZrO2/Fe3O4.采用XRD,TG-DTA和XP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分析和测试了催化剂的磁学性能、比表面积、粒度分布和元素的组成等物理化学性质.该催化剂具有较小的粒度、较高的磁性及酯化催化活性,对乙酸丁酯合成反应的催化活性可达66%;利用Fe3O4的磁性可对催化剂进行分离和回收.经高温处理后,固体超强酸的形成对催化剂磁性、比表面积、表相原子的电子结合能以及各组分形态均有显著影响.
    氧化钙室温催化碳酸丙烯酯和甲醇的酯交换合成碳酸二甲酯
    魏彤;王谋华;魏伟;孙予罕;钟炳
    2003, 24 (1):  52-56. 
    摘要 ( 1508 )   [Full Text(HTML)] () PDF(332KB) ( 1291 )  
    在室温条件下用氧化钙催化碳酸丙烯酯(PC)和甲醇的酯交换反应,高收率、高选择性地合成了碳酸二甲酯(DMC).在假设羟丙基甲基碳酸酯(HPMC)是反应中间产物的基础上,计算了甲醇、PC和HPMC的电荷分布,并推论出可能的副反应PC的聚合.通过考察反应温度对DMC选择性和收率的影响,证明了关于中间体HPMC和副反应PC聚合的假设.考察了加料顺序、反应温度对DMC生成速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氧化钙催化PC和甲醇酯交换合成DMC的可能机理.
    聚合Salen-Ti(Ⅳ)配合物对芳香醛不对称硅腈化反应的催化作用
    江万义;姚小泉;宋玉明;胡信全;陈惠麟;白长敏;郑卓
    2003, 24 (1):  57-60. 
    摘要 ( 1650 )   [Full Text(HTML)] () PDF(262KB) ( 721 )  
    研究了聚SalenD-Ti(Ⅳ)配合物对芳香醛不对称硅腈化反应的催化作用.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溶剂和温度对苯甲醛不对称硅腈化反应的影响,在-40℃和1.0mol催化剂量下,以4-Cl-C6H4CHO为底物,获得了ee值为82%和收率为98%的加成产物.探讨了聚SalenD-Ti(Ⅳ)上取代基对芳香醛硅腈化反应产物光学异构体选择性的影响.在20℃下,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多次而反应活性和对映体选择性保持不变.
    氧化钡促进的Co/SiO2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分解甲烷活性
    李小年;刘化章;张毅;KevinJ.Smith
    2003, 24 (1):  61-66. 
    摘要 ( 1526 )   [Full Text(HTML)] () PDF(418KB) ( 844 )  
    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氧化硅负载钴催化剂.通过程序升温还原、氢化学吸附、氧滴定和催化活性评价等手段研究了氧化钡对Co/SiO2的还原性能、钴分散度和颗粒度、分解甲烷活性及其稳定性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氧化钡明显地影响Co/SiO2的还原性能;添加2%氧化钡提高了Co/SiO2在中温(450℃)条件下的还原度;氧化钡的还原对Co/SiO2还原的诱导、氧化钡与氧化硅及与氧化钴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Co/SiO2还原性能变化的原因.氧化钡提高了Co/SiO2的初活性和钴的分散度,降低了钴的颗粒度;添加0.5%~1.5%氧化钡有利于提高Co/SiO2的稳定性.钴的分散度和颗粒度影响Co/SiO2的活性和稳定性;氧化钡的强供电效应也是提高Co/SiO2活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甲烷分解生成的碳物种覆盖了钴活性中心,导致Co/SiO2初活性下降;但大部分碳物种并不沉积在钴活性中心上,可能形成了碳纤维生长在载体和钴活性中心之间.
    Cu/WO3-NiO上光促表面催化二氧化碳与水合成甲醇反应的规律
    陈崧哲;钟顺和;肖秀芬
    2003, 24 (1):  67-72. 
    摘要 ( 1760 )   [Full Text(HTML)] () PDF(428KB) ( 940 )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p复合半导体材料0.75%Cu/WO3-1.5%NiO,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和程序升温脱附等技术对材料结构、吸光性能和化学吸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该材料对CO2与H2O合成CH3OH的光促表面催化反应(PSSR)规律.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明显有利于促进目的反应,室温条件下就有CH3OH生成,选择性超过90%,升高反应温度可提高CH3OH产量,且选择性仍高于88%.根据实验结果,得出CO2在材料表面的卧式吸附态为CH3OH的前驱物,并对PSSR机理进行了讨论.
    催化裂化干气与苯烷基化催化蒸馏制乙苯反应网络热力学研究
    徐龙伢;王清遐;刘伟成;谢素娟;孙新德;白杰;张淑蓉;王昌东
    2003, 24 (1):  73-78. 
    摘要 ( 1555 )   [Full Text(HTML)] () PDF(345KB) ( 1105 )  
    高温气相反应条件下的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过程中,容易生成甲苯和二甲苯等副产物;在该过程中采用催化蒸馏技术,使苯与乙烯在低温条件下进行反应,可大幅度降低产品中二甲苯的含量.通过对催化裂化干气与苯烷基化催化精馏过程中的各反应步骤进行分析与热力学计算,结合反应的实际产物组成,提出了苯与乙烯烷基化的反应网络,探讨了苯与乙烯烷基化反应过程中甲苯和二甲苯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增大苯/乙烯比对提高乙烯平衡转化率及乙苯收率有利;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烷基化反应,可大大减缓C-C键裂解速度,抑制甲苯和二甲苯生成,提高乙苯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