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催化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1, Vol. 22, No. 6
    Online: 2001-12-25

    封面介绍: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快讯
    Mo/MCM-49催化剂上甲烷的脱氢芳构化反应
    白杰;谢素娟;刘盛林;徐龙伢;王清遐;林励吾
    2001, 22 (6):  509-510. 
    摘要 ( 1380 )   [Full Text(HTML)] () PDF(141KB) ( 573 )  
    HZSM-5担载的α-碳化钼和β-碳化钼催化剂的制备
    袁山东;应品良;李灿
    2001, 22 (6):  511-512. 
    摘要 ( 1390 )   [Full Text(HTML)] () PDF(210KB) ( 570 )  
    钛硅分子筛TS-1的快速合成
    王丽琴;王祥生;郭新闻;李钢;修景海
    2001, 22 (6):  513-514. 
    摘要 ( 1493 )   [Full Text(HTML)] () PDF(170KB) ( 607 )  
    研究论文
    丙烷选择氧化的铋钼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性能
    杨汉培;范以宁;林明;许波连;陈懿
    2001, 22 (6):  515-519. 
    摘要 ( 1382 )   [Full Text(HTML)] () PDF(383KB) ( 878 )  
    应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激光拉曼光谱(FT-LRS)和微型催化反应装置等测试手段研究了丙烷选择氧化的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结构和催化性能.结果表明,Bi组分是丙烷催化氧化脱氢为丙烯的主要活性组分,而丙烯醛选择性的大小与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不同组成的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在丙烷转化率(~28.0%)相近的情况下,其丙烯醛选择性随Mo/(Mo+Bi)原子比的增加先逐渐增加,在Mo/(Mo+Bi)原子比为0.50时达极大值(~28.1%).随Mo/(Mo+Bi)原子比进一步增加,丙烯醛选择性又急剧下降.XRD和FT-LRS结果表明,Bi2O3和MoO3之间可形成二元Bi-Mo-O晶相固溶体,从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对选择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尤其是当α-Bi2(MoO4)3和γ-Bi2MoO6两相共存时,Bi-Mo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具有较优良的选择氧化催化性能.γ-Bi2MoO6参与了α-Bi2(MoO4)3对丙烷的选择氧化,加速了选择氧化活性氧物种的再生.
    成胶条件对耐高温高表面积氧化铝热稳定性的影响
    龚茂初;林之恩;袁书华;文梅;陈耀强;郑林;许清淮;李孝维
    2001, 22 (6):  520-522. 
    摘要 ( 1397 )   [Full Text(HTML)] () PDF(175KB) ( 1061 )  
    研究了氧化铝制备过程中的各种成胶条件(氨水滴加速度,pH值,温度和硝酸铝溶液的初始浓度等)对氧化铝热稳定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氧化铝的烧结机理.结果表明,各种成胶条件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氧化铝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选择适宜的制备条件能够阻止氧化铝在高温下烧结,改善氧化铝的孔结构,提高其热稳定性,从而制备出耐高温高比表面积的氧化铝.
    氧化铈气凝胶担载氧化铜催化剂的TPR研究
    刘源;孙海龙;刘全生;金恒芳
    2001, 22 (6):  523-526. 
    摘要 ( 1486 )   [Full Text(HTML)] () PDF(304KB) ( 961 )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研究了氧化铈气凝胶担载氧化铜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并与其对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进行了关联.发现此类催化剂中存在两种类型的氧化铜,即体相氧化铜和分散于载体表面的氧化铜,且后者中的部分氧化铜还原后易被氧化.随着此易被氧化的铜含量的增加,催化剂对一氧化碳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升高,表明此种类型的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环己酮肟在B-Al-Ti-O催化剂上的气相Beckmann重排反应
    张晟;毛东森;卢冠忠;陈庆龄
    2001, 22 (6):  527-531. 
    摘要 ( 1449 )   [Full Text(HTML)] () PDF(415KB) ( 718 )  
    制备了B2O3/Al2O3-TiO2复合载体催化剂,并考察了其对环己酮肟气相Beckmann重排制己内酰胺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载体中TiO2的含量、B2O3的负载量、载体的预处理温度及催化剂的焙烧温度等均对催化剂的性能产生明显的影响.当载体中TiO2含量为60%,B2O3负载量为20%,催化剂经350℃焙烧时,环己酮肟的气相Beckmann重排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很高.用BET,NH3-TPD,XRD和IR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织构、表面酸性和晶相等进行了表征,并与催化剂的活性进行了关联,表明催化剂表面中等强度的酸中心浓度与催化剂的选择性具有对应关系.
    水对V2O5/AC催化剂低温还原NO的影响
    黄张根;朱珍平;刘振宇
    2001, 22 (6):  532-536. 
    摘要 ( 1439 )   [Full Text(HTML)] () PDF(335KB) ( 767 )  
    研究了烟气中的水对新型V2O5/AC催化剂选择催化还原NO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通过与反应物(如NO和NH3)的竞争吸附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在SO2共存下,水的存在导致硫酸铵盐在催化剂表面的过量沉积,造成催化剂孔道堵塞,比表面积减小,从而使催化剂失活.较高的反应温度(如553K)和/或低空速有利于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脱除活性焦载体中的矿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催化剂失活的速率,但不能完全抑制水对V2O5/AC催化剂的毒化作用.
    SAPO分子筛的酸性及其孔道分布对丁烷异构脱氢反应的影响
    魏迎旭;王公慰;刘中民;许磊;谢鹏
    2001, 22 (6):  537-540. 
    摘要 ( 1399 )   [Full Text(HTML)] () PDF(218KB) ( 727 )  
    合成了四种磷铝及硅磷铝系列分子筛,并用XRD表征了分子筛的晶体结构,用X荧光光谱测定了其元素组成,用NH3-TPD和物理吸附考察了其酸性和孔道分布.考察了以合成的分子筛为基质制备的催化剂上丁烷异构脱氢反应的性能.结果表明,以弱酸性的SAPO-5分子筛和孔口狭窄的SAPO-34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它们的催化性能较差;以十元环的SAPO-11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显示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同时,考察了不同分子筛催化剂上Pd金属粒子的分散状态,分析了分子筛的酸性和孔道结构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稀土Sm对于Cu/Zr基合成醇催化剂的改性作用
    原欣亮;魏伟;陈小平;王秀芝;任杰;孙予罕
    2001, 22 (6):  541-544. 
    摘要 ( 1444 )   [Full Text(HTML)] () PDF(265KB) ( 880 )  
    采用BET,XRD,TPR,H2-TPD和NH3-TPD等表征手段,考察了稀土助剂Sm2O3的添加方式对Cu/Mn/Zr/Ni催化剂结构的影响,并与催化剂催化CO加氢合成醇反应的活性及选择性相关联.结果表明,加入稀土助剂后,催化剂的表面酸性明显增强,催化性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副产物烃和CO2的含量明显降低;反应过程中有大量二甲醚生成.此外,稀土助剂Sm2O3对催化剂有一定的电子改性作用,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行为.
    HZSM-5沸石分子筛上苯酚与甲醇的烷基化反应
    张悝;项寿鹤;张怀彬;刘上垣;李赫喧
    2001, 22 (6):  545-549. 
    摘要 ( 1744 )   [Full Text(HTML)] () PDF(270KB) ( 990 )  
    在n(PhOH)/n(CH3OH)=1,WGSV=0.5h-1,T=673K的反应条件下,研究了HZSM-5,HZSM-23和改性HZSM-5分子筛上苯酚与甲醇烷基化反应的规律.结果表明,分子筛外表面的酸中心对苯酚烷基化反应的贡献较大.用4-甲基喹啉使分子筛外表面的酸中心中毒后,影响反应产物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是分子筛的孔径.孔径较小的HZSM-23分子筛对提高芳香醚的选择性,抑制二甲酚的生成和提高对甲酚的选择性有利.间甲酚和二甲酚可以在HZSM-5沸石的孔道内生成,但在HZSM-23的孔道内受到抑制.用P2O5,MgO和Sb2O3对HZSM-5改性都可以提高芳香醚的选择性,降低甲酚和二甲酚的选择性.随着氧化物负载量的增加,邻甲酚选择性升高.适度的氧化物改性可以提高对甲酚的选择性,改性效果为Sb2O3>P2O5>MgO.
    HEMT沸石负载12-钨硅酸对异丁烷与丁烯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罗云飞;孙建伟;李全芝
    2001, 22 (6):  550-554. 
    摘要 ( 1501 )   [Full Text(HTML)] () PDF(322KB) ( 703 )  
    在压力为2.0MPa的连续流动液相反应系统中,考察了HEMT负载12-钨硅酸催化剂对异丁烷与丁烯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并与HEMT沸石及12-钨硅酸催化剂进行了比较.采用差热分析、比表面积测定、红外光谱及程序升温脱附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发现HEMT负载12-钨硅酸后,催化剂的稳定性及对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有了明显提高,其中高辛烷值的目的产物三甲基戊烷的选择性较HEMT提高了17.6%.讨论了催化剂的酸性与烷基化反应活性的关系.
    银在甲烷选择性催化还原NOx反应中不同催化行为的研究
    石川;程谟杰;曲振平;杨学锋;包信和
    2001, 22 (6):  555-558. 
    摘要 ( 1442 )   [Full Text(HTML)] () PDF(281KB) ( 925 )  
    采用XRD,TEM和UV-Vis方法研究了Ag-HZSM-5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银的价态和结构变化,并将这种变化与其在CH4选择性催化还原NOx反应中的活性和选择性相关联.结果表明,惰性气氛下高温处理使交换到分子筛阳离子位上的Ag+自还原为Ag0,并在热的作用下聚集成纳米尺度的银颗粒Agn.纳米银颗粒Agn的形成提高了银催化剂在CH4选择性催化还原NOx反应中的活性,但它的长大又促进了CH4和O2的直接燃烧,使CH4选择性催化还原NOx反应的选择性降低.氧气气氛下高温预处理抑制了银颗粒的长大,并且氧气的氧化作用使银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形成小的荷电纳米银粒子Agy+x.荷电纳米银粒子的形成使催化剂的活性降低,但提高了CH4选择性催化还原NOx反应的选择性.
    浸渍法制备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的表征
    刘寿长;罗鸽;韩民乐;李中军
    2001, 22 (6):  559-562. 
    摘要 ( 1519 )   [Full Text(HTML)] () PDF(358KB) ( 981 )  
    利用XRD和BET比表面测定等手段对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与Ru原子的分散度和Ru微晶的晶粒度有关,Ru微晶在5nm左右,催化剂活性最好.催化剂合适的孔径分布范围为25nm~70nm,平均孔径大者,选择性较好.孔的有效表面积大者,活性较好.
    V2O5/SiO2催化剂的异丁烷选择氧化反应性能
    耿云峰;钟顺和
    2001, 22 (6):  563-566. 
    摘要 ( 1360 )   [Full Text(HTML)] () PDF(308KB) ( 713 )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V2O5/SiO2催化剂,并用XRD,IR,TPD和活性评价等手段对催化剂的表面构造、化学吸附性能和异丁烷选择氧化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由Lewis碱位V=O双键的端氧和Lewis酸位V5+构成,异丁烷分子主要通过甲基中的H双位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碱位上,异丁烯分子可通过甲基的H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碱位,也可通过C=C双键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Lewis酸位上.在常压条件下,异丁烷选择氧化产物主要有异丁烯、甲基丙烯醛和甲基丙烯酸,其中深度氧化产物CO2主要由通过C=C吸附的异丁烯继续反应生成.
    反应条件对深黄被孢霉催化转化十六醇合成不饱和脂肪酶的影响
    咸漠;康亦兼;程铁欣;李文兴;刘均洪;毕颖丽;甄开吉
    2001, 22 (6):  567-570. 
    摘要 ( 1514 )   [Full Text(HTML)] () PDF(331KB) ( 719 )  
    研究了深黄被孢霉催化转化十六醇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过程中反应条件对底物转化率及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油酸的选择性随十六醇与酵母膏比例(碳氮比)的增大而升高,亚麻酸的选择性随碳氮比的增大而降低,油脂的选择性和油脂的产率随碳氮比的变化规律相似.十六醇浓度为0.5%时,油脂的选择性、产率及醇的转化率最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的选择性也最高.油脂的选择性和产率在pH=7时较高,而醇的转化率随pH升高而降低,亚油酸和亚麻酸的选择性在pH=6时分别达到最大值.油脂的选择性、产率和醇的转化率在23~28℃达到较高水平,亚油酸和亚麻酸的选择性在23℃达到最大值.油酸的选择性对油脂的选择性有重要影响,二者的变化规律相似.
    氧化铝负载氮化钼的表面性质与加氢脱氢性能
    肖进兵;罗有训;罗根祥;孙兆林;辛勤;李灿
    2001, 22 (6):  571-574. 
    摘要 ( 1486 )   [Full Text(HTML)] () PDF(274KB) ( 1130 )  
    研究了氧化铝负载氮化钼的表面性质及加氢脱氢性能.结果表明:负载型氮化钼处于高度分散状态,钝化态氮化钼表面为氮氧化钼或氧修饰的氮化钼,与真正的氮化钼有很大的区别;在苯、环己烯和环己烷的转化反应中,氮化钼对苯无加氢活性,但对环己烯和环己烷具有很高的脱氢活性和一定的裂化活性;钝化态氮化钼具有一定的苯加氢活性和环己烷裂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氮化钼的加氢/脱氢活性中心为钼,裂化活性中心与氮原子有关.同时,还考察了Ni(Co)Mo氮化物对苯和环己烷的催化裂化性能.
    加氢处理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Ⅱ.制备方法对MoNiP/Al2O3催化剂性质的影响
    徐友明;李文库;何金海;罗锡辉
    2001, 22 (6):  575-578. 
    摘要 ( 1769 )   [Full Text(HTML)] () PDF(213KB) ( 933 )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比较了不同制备方法(干混法、干混-浸渍法和共浸渍法)对MoNiP/Al2O3催化剂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干混法制备的催化剂,活性金属(Mo,Ni)在其表面上虽然有较高的分散度,但其分散状态较差,因而影响其催化活性;采用干混-浸渍法和共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使活性金属在其表面上既有较高的分散度,又有优良的分散状态,因而催化活性较高.此外,采用干混-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大的孔容,而采用共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有较大的孔直径和较高的机械强度.活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MoNiP/Al2O3催化剂的最佳焙烧温度为450℃.
    乙烯直接氧化制醋酸的研究 Ⅰ.Pd-Ru/杂多酸双金属催化剂上的催化性能
    黄世煜;丁云杰;张连中;李学民;林培滋;罗洪原
    2001, 22 (6):  579-581. 
    摘要 ( 1479 )   [Full Text(HTML)] () PDF(169KB) ( 1050 )  
    考察了Pd-Ru/HPA双金属催化剂对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酸反应的催化性能,以及原料气配比、反应物空速、反应压力和温度等对反应的影响.在原料气配比为V(C2H4)∶V(air)∶V(steam)=55∶22∶23,反应物空速为4000h-1,反应压力为1.4MPa,反应温度为150~160℃时,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酸反应的时空收率高达480g/(L·h).
    研究简报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丝氨酸钴(Ⅱ)的相互作用
    郑学仿;王静云;王园;高大彬;胡皆汉
    2001, 22 (6):  582-584. 
    摘要 ( 1317 )   [Full Text(HTML)] () PDF(193KB) ( 695 )  
    高能机械球磨法制备V-Ti-O超细微粒催化剂
    林明;范以宁;刘浏;许波连;胡征;陈懿
    2001, 22 (6):  585-588. 
    摘要 ( 1394 )   [Full Text(HTML)] () PDF(279KB) ( 836 )  
    铜钴尖晶石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组成对二甲苯完全氧化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
    付冬;胡瑞生;阿山;沈岳年
    2001, 22 (6):  589-591. 
    摘要 ( 1499 )   [Full Text(HTML)] () PDF(216KB) ( 775 )  
    Ba0.5Sr0.5Co0.8Fe0.2O3-δ透氧膜反应器在丙烷氧化脱氢反应中的应用
    方小敏;朱红娟;佟建华;杨维慎
    2001, 22 (6):  592-594. 
    摘要 ( 1602 )   [Full Text(HTML)] () PDF(214KB) ( 722 )  
    温度和剂油比对汽油催化裂化脱硫的影响
    赵博艺;杨朝合;山红红;张建芳;李春义
    2001, 22 (6):  595-597. 
    摘要 ( 1403 )   [Full Text(HTML)] () PDF(172KB) ( 846 )  
    室温离子液体催化合成碳酸丙烯酯
    彭家建;邓友全
    2001, 22 (6):  598-600. 
    摘要 ( 1447 )   [Full Text(HTML)] () PDF(186KB) ( 1052 )  
    研究论文
    MCM-49分子筛的合成及其对烷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谢素娟;彭建彪;徐龙伢;王清遐
    2001, 22 (6):  601-603. 
    摘要 ( 1352 )   [Full Text(HTML)] () PDF(207KB) ( 6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