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气转化是实现煤、天然气、生物质、固体废弃物及CO2等非石油含碳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过程, 可合成多种清洁液体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 如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固体石蜡、烯烃、芳烃和含氧化合物等. 其中, 合成气直接制烯烃(STO)具有流程短、能耗低和经济性高等优点, 备受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 近年来, 合成气直接制烯烃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发展了基于氧化物-分子筛的双功能路线法以及改性费托路线法. 然而, 由于目前STO体系所使用的氧化物或者碳化物活性相同时也是水煤气变换(WGS)活性位点, 导致反应过程产生30%-50%的CO2副产物, 造成较低的碳原子利用效率和烯烃收率, 以及尾气产品分离能耗的增加. 如何通过催化剂界面和局域环境的调控, 创新反应路径, 提高烯烃选择性和收率, 降低C1副产物选择性已成为重大挑战.
本文提出通过发展界面浸润性调控策略, 将CoMnAl复合氧化物(CMA)衍生的Co2C活性相与疏水SiO2进行一定尺度的物理耦合, 能够将CO2选择性从47.8%降到16.8%, 同时催化剂的活性提高30%, 总产物中烯烃选择性也提高了~65%, 体现出较高的碳效. FI-IR光谱和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 疏水基团成功引入到SiO2载体上, 并且通过粉末混合的方式获得了同样具备疏水特性的CoMnAl复合催化剂(CMASc). 热重(TG-DTG)结果表明, 即使样品经过300 °C的高温处理, 其疏水性仍然能得到保持. X射线衍射(XRD)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表征结果表明, 复合氧化物的活性中心仍是棱柱状Co2C. 进一步表征和探针实验解释了催化剂浸润性调变对Co2C基催化剂FTO性能的影响. CO/H2O-TPSR-MS实验表明, 往体系中引入H2O蒸气, CMASc催化剂产生的CO2信号强度远低于单独CMA催化剂的. CO/H2-TPSR-MS实验结果表明, 在相同的温度下, CMASc催化剂上产生的H2O信号强度高于CMA, 而相应的CO2信号强度则要低很多. 在250-400 °C, 将产生的CO2信号峰面积进行积分, 发现CMA产生的CO2浓度是CMASc的2.3倍. 利用固定床开展CO/H2和CO/H2O探针切换实验, 结果表明, 在典型FTO反应条件下引入水蒸气到CMA催化剂体系后, CO转化率和尾气H2/CO比大幅度提高, 而CMASc上则出现相反趋势. 这些实验证实了H2O分子容易吸附在CMA上发生WGS反应, 而在Co2C活性位界面构建局域疏水环境有利于水分子快速转移, 并防止其再次吸附.
利用CO-DRIFTS和烯烃-H2脉冲实验研究活性和烯烃选择性提高的原因. 相比于CMA, CO更容易吸附在疏水CMASc上. H2O的引入会导致CO在两个催化剂的强度变弱, 但CMASc上吸附的CO强度仍要高于CMA. 这说明活性位点存在水会阻碍CO的吸附, 而CMASc上相对干燥的表面更有利于CO吸附及后续活化. 调控H2O分压探针实验也在宏观层面上验证了该结论, 说明活性中心吸附的H2O会抑制催化活性. 丙烯加氢脉冲实验发现, 浸润环境可以极大地影响烯烃的吸附和加氢能力. 在H2O存在的情况下, 丙烯更容易在CMA上发生加氢生成丙烷, 而疏水CMASc上丙烯更容易直接脱落, 从而提高了烯烃选择性.
综上, 通过调控Co2C活性位局域疏水环境, 可以降低表面H2O的吸附, 抑制CO2副产物生成, 同时强化CO吸附和烯烃脱附, 提高烯烃选择性和收率, 这为高碳效Co2C基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