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 通过催化加氢脱硫(HDS)实现超清洁油品的生产一直是石油炼制领域的研究重点. 然而, 常规的HDS催化剂因金属负载量较低及金属与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 导致其对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类大分子的脱除效率较低. 这类大分子反应物由于具有较大的空间位阻, 使得其在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点上的吸附和反应更为困难, 往往通过氢化反应进行脱硫反应. 因此, 为实现有效的脱硫反应, 必须发展能高效解离和活化氢物种的催化剂. 此外, 通过氢化反应高效地脱除4,6-DMDBT通常需要在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下进行, 这要求催化剂具备更高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 本文通过奥斯瓦尔德熟化法制备了一种由多孔CoMoS外壳和Co3S4内核构成的Co3S4@CoMoS核@壳材料, 并用于4,6-DMDBT类大分子的脱除. 同时, 通过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了该催化材料在HDS反应中的构效关系. SEM结果显示, 制得的Co3S4@CoMoS空心球外表面粗糙, 由许多小纳米颗粒组成. TEM图像直观地显示了Co3S4@CoMoS催化剂的结构, 其外壳和间隙厚度分别为80和100 nm, 高度多孔的球体使核@壳材料能够提供较短的氢溢流距离, 从而构建了一种高效的HDS纳米反应器. EDX结果显示Co, Mo和S元素在Co3S4@CoMoS催化剂上均匀分布. 其中, Mo金属仅存在于纳米球的外壳上; 除外层的CoMoS相外, Co元素还形成了一个由Co-S物种组成的独立核心. 结合XRD结果可以确定, 该催化剂是由Co促进的MoS2外壳和Co3S4内核组成的Co3S4@CoMoS核@壳材料. 电镜图像和氮气吸脱附等结果表明, Co3S4@CoMoS纳米球的外壳由(Co)MoS2纳米片交错卷曲组装而成, 壳层含有丰富的活性位点和发达的孔道结构, 为反应物提供了充足的吸附位点. Co金属的掺杂增加了MoS2晶体的无序度, 使得MoS2纳米片上形成了大量的不饱和硫空位. 钴原子锚定在MoS2边缘还可以抑制MoS2纳米片的团聚, 使得Co3S4@CoMoS催化剂上的层状MoS2长度较短且堆叠层数较低, 有利于活性位点的充分暴露. H2-程序升温脱附和WO3变色实验结果证实了Co3S4@CoMoS结构中的氢溢流效应. HDS实验结果表明, 仅使用30 mg Co3S4@CoMoS催化剂就能够实现99.2%的二苯并噻吩转化率和94.9%的4,6-DMDBT转化率. 推测在HDS反应中, 含硫大分子锚定在CoMoS外壳的硫空位上, 而内核Co3S4相能够引发氢溢流效应, 并将活性氢物种传递给CoMoS相, 用于吸附和脱除含硫反应物, 从而在HDS反应中使CoMoS和Co3S4两相起到协同作用, 进而实现针对4,6-DMDBT类大分子的深度加氢脱硫. 同时, 反应过程中小分子H2则可以自由地通过壳体扩散到内核的Co3S4相上, 被解离成溢流氢物种后又传递给外层壳体, 使得硫空位在HDS中不断地形成和再生. 此外, 核@壳球体内部连续的介孔通道缩短了溢流氢物种的迁移距离, 提高了活性物种的利用率. 致密的壳体使催化剂在多次循环反应中保留了核@壳结构, 提高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CoMoS相和Co3S4相间的强电荷转移增加了CoMoS相中硫原子的电子云密度, 有利于反应物在活性物种上的吸附. 此外, 得益于Co3S4相的氢溢流效应, 在CoMoS/Co3S4双相结构上的氢解离能远低于单相结构, 这使得H2分子能够在核@壳催化剂上被快速活化, 以促进反应物分子的下一步脱硫进程.
综上所述, 本文制备的多组分Co3S4@CoMoS核@壳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加氢脱硫性能. 文章还提出了活性相结构与催化活性及反应路径选择性之间的作用机制, 为进一步开发高效非负载加氢脱硫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