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催化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5, Vol. 36, No. 11
    Online: 2015-11-02

    封面介绍:

    贾明君等报道了两种铜配合物修饰的钼氧簇超分子化合物 [Cu(bipy)]4[Mo15O47]·2H2O 和[Cu(bix)][(Cubix)(δ-Mo8O26)0.5]对烯烃环氧化反应表现出较为优异的催化性能. 催化剂的高稳定性主要归因于铜配合物与钼氧簇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 见本期第 1811–1817 页.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目录
    第36卷第11期目次
    2015, 36 (11):  0-0. 
    摘要 ( 171 )   PDF(4435KB) ( 713 )  
    综述
    石墨烯衍生物负载的纳米催化剂用于氧还原反应
    Ilkeun Lee, Ji Bong Joo, Mohammadreza Shokouhimehr
    2015, 36 (11):  1799-1810.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71-8
    摘要 ( 355 )   [Full Text(HTML)] () PDF(1694KB) ( 916 )  

    综述了用于燃料电池中氧还原反应(ORR)的石墨烯衍生物负载的各种纳米催化剂的最新进展. 介绍了用于表征石墨烯基电催化剂的常规电化学技术以及石墨烯基电催化剂最新的研究进展. 负载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上的Pt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和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提高. 其它贵金属催化剂, 如Pd, Au和Ag也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当以RGO或少层石墨烯为载体时, Pd催化剂的稳定性提高. 讨论了氧化石墨烯负载Au或Ag催化剂的合成方法. 另外, 以N4螯合络合物形式存在的非贵过渡金属可降低氧的电化学性能. Fe和Co是可替代的廉价ORR催化剂. 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些催化剂稳定性和耐受性的问题均可得到解决, 但其整体性能还很难超越Pt/C催化剂.

    论文
    铜配合物修饰的钼氧簇超分子化合物催化烯烃环氧化
    高洪成, 颜岩, 徐晓弘, 于杰辉, 牛会玲, 高文秀, 张文祥, 贾明君
    2015, 36 (11):  1811-1817.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19-6
    摘要 ( 354 )   [Full Text(HTML)] () PDF(732KB) ( 719 )  

    近年来, 含有过渡金属配合物和多金属氧酸盐的三维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利用过渡金属配合物优良的可裁剪性和修饰性, 可以对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有效调控, 进而构造出具有独特空间结构和性质的新型功能材料. 这类材料往往具有多金属氧酸盐与过渡金属配合物两者结合的优点, 在医学、光学、磁性材料、气体吸附材料及催化等领域显示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然而, 相比于在化合物合成及结构研究领域中的快速发展, 过渡金属配合物修饰的多金属氧酸盐基化合物在催化领域中应用较少.
    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 以4, 4'-联吡啶(bipy)或1, 4'-双咪唑-1-甲基苯(bix)为氮杂环配体, 合成了两个铜配合物修饰的钼氧簇超分子化合物催化剂, 分别记为[Cu(bipy)]4[Mo15O47]·2H2O (1)和[Cu(bix)][(Cubix)(δ-Mo8O26)0.5] (2). 催化剂1中包含一个由铜的4, 4'-联吡啶有机链修饰的钼氧簇链, 催化剂2是由1, 4'-双咪唑-1-甲基苯有机配体、铜离子和八钼酸盐构筑的具有自穿插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 通过以叔丁基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催化反应, 考察了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催化剂12对环辛烯或1-辛烯环氧化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性能均明显优于未引入铜配合物的超分子化合物(H2bix)[(Hbix)2(γ-Mo8O26)]2·H2O (3); 在相同反应条件下, 催化剂1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 溶剂种类显著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以乙腈为溶剂时, 苯乙烯环氧化反应主产物为苯甲醛(仅有很少量的环氧化合物), 而以氯仿为溶剂时, 环氧化合物选择性显著提高; 中断实验和循环测试结果表明, 催化剂12在1-辛烯环氧化反应中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
    FT-IR和XRD表征结果证实, 经多次循环使用后催化剂结构基本保持不变, 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XPS表征结果表明, 催化剂1中钼的正电性高于催化剂2, 这是由于配体类型不同及钼氧簇结构不同所致. 拥有较高正电性的钼物种通常会表现出更高的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能力, 这可能是催化剂1的催化活性优于催化剂2的主要原因. 此外, 通过结构分析可以看出, 催化剂1具有更开放的框架结构, 这更有利于反应物扩散, 继而使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 需要指出的是, 催化剂12中存在的铜配合物也可能直接作为新的活性中心参与对氧化剂的活化, 继而对催化剂性能(活性和选择性)产生影响; 此外, 铜配合物与钼氧簇之间较强的相互作用使所形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继而使这类超分子化合物催化剂表现出较为优异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

    TiO2光催化降解胸腺嘧啶的动力学和机理
    L. Elsellami, N. Hafidhi, F. Dappozze, A. Houas, C. Guillard
    2015, 36 (11):  1818-1824.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67-6
    摘要 ( 312 )   [Full Text(HTML)] () PDF(476KB) ( 795 )  

    考察了用于降解来自嘧啶家族的一种核酸—胸腺嘧啶(C5H6N2O2)的高级氧化过程. 结果发现, 在光催化剂TiO2作用下, 胸腺嘧啶的光降解进行得很快, 且在紫外光照射和水溶液中时更为明显. 研究了胸腺嘧啶在TiO2催化剂上的吸附、降解动力学、以及pH值对光催化降解胸腺嘧啶性能的影响. 另外, 考察了胸腺嘧啶降解产物的矿化; 比较和讨论了在光催化过程中胸腺嘧啶的消失和矿化速率. 同时还研究了氮的矿化, 确立了中间产物的识别方法. 最后, 采用电子密度计算提出了在紫外光照射下TiO2催化剂上胸腺嘧啶降解的可能化学途径.

    多壁碳纳米管负载Cu2O和CuI催化剂上芳醛与2-氨基吡啶氧化酰胺化反应:Cu(I)物种的催化作用
    H. N. Hareesh, K. U. Minchitha, N. Nagaraju, N. Kathyayini
    2015, 36 (11):  1825-1836.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64-0
    摘要 ( 216 )   [Full Text(HTML)] () PDF(1193KB) ( 928 )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负载的Cu2O和CuI催化剂, 并运用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量散射谱、透射电镜和NH3程序升温脱附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催化剂中沉积的Cu2O和CuI分别以立方相和γ相存在于MWCNT上, 且表现出由弱到强的拉电子(Lewis酸)性能. 将催化剂用于催化芳醛与2-氨基吡啶氧化酰胺化反应合成N-(吡啶-2-基)苯酰胺类化合物, 产物选择性为100%, 收率为50%-95%. CuI/MWCNT催化剂上产物分离收率性能好于Cu2O/MWCNT, 但后者的循环使用性能更好. 与共价的CuI相比, 离子化的Cu2O与极性的酸活化的MWCNT间具有更适宜的相互作用, 这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可显著影响2-氨基吡啶的氨基对芳醛羰基的亲核进攻速率.

    碱金属助剂对N2O直接分解催化剂NiO活性的促进作用
    Bahaa M. Abu-Zied, Abdullah M. Asiri
    2015, 36 (11):  1837-1845.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63-9
    摘要 ( 206 )   [Full Text(HTML)] () PDF(600KB) ( 609 )  

    考察了一系列碱金属促进和未促进的NiO催化剂上N2O直接分解反应性能, 并采用X射线衍射,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前场扫描电镜对这些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XPS结果表明, 催化剂表面的Ni以金属颗粒, NiO和Ni(OH)2三种形式存在. 研究发现, 在催化剂表面主要是Ni0原子与N2O分子发生相互作用. 未促进的NiO催化剂表现出非常低的催化N2O分解活性; 碱金属的加入使得NiO催化剂活性大大提高.

    由酸活化高岭土制备多级纳米孔HY分子筛及其表征
    Peter Adeniyi Alaba, Yahaya Muhammad Sani, Wan Mohd Ashri Wan Daud
    2015, 36 (11):  1846-1851.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62-7
    摘要 ( 201 )   [Full Text(HTML)] () PDF(526KB) ( 663 )  

    由酸活化的高岭土制备了多级纳米孔HY分子筛. 通过改变老化时间和晶化时间可得到最大的多级因子(HF), 此时外比表面积最大而微孔孔体积变化不大. 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N2吸附-脱附法和NH3程序升温脱附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 老化2 d和晶化24 h所制的纳米孔HY分子筛样品的HF值最大. 样品的酸性和结晶度也随着制备条件而变化. 另外, 适量NaCl的嵌入对提高对所制样品的HF值、酸性和结晶度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比较样品和常规HY分子筛的XRD峰强度算得样品的结晶度. 结果表明, 优化合成条件可得到广泛适用于工业化的分子筛制备路线.

    中孔MCM-41锚合Zr(IV)-salen催化剂制备及用于硫化物氧化制亚砜和Knoevenagel缩合反应
    Maryam Hajjami, Farshid Ghorbani, Sedighe Rahimipanah, Safoora Roshani
    2015, 36 (11):  1852-1860.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68-8
    摘要 ( 318 )   [Full Text(HTML)] () PDF(528KB) ( 640 )  

    通过NH2-MCM-41与水杨醛反应得到席夫碱配体, 然后加入八水氧氯化锆形成络合物, 制得Zr(IV)-salen-MCM-41催化剂. 采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热重、红外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和能量散射谱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 在含有该催化剂的体系中进行了硫化物选择氧化为亚砜以及醛与丙二腈和氰乙酸乙酯的Knoveonagel缩合反应, 并考察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

    碱金属改性ZSM-5分子筛催化乳酸脱水制丙烯酸
    袁川, 刘华彦, 张泽凯, 卢晗锋, 朱秋莲, 陈银飞
    2015, 36 (11):  1861-1866.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70-6
    摘要 ( 440 )   [Full Text(HTML)] () PDF(557KB) ( 809 )  

    乳酸作为一种生物质, 含有羟基和羧基双官能团, 被广泛用于转化为其他化学品, 如乙醛、丙酸、丙烯酸和2,3-戊二酮. 其中, 丙烯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广泛应用于生产增稠剂、胶黏剂及高吸水性聚丙烯酸酯类树脂, 市场前景广阔, 国内丙烯酸需求量达2000 kt/a. 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石油基产品丙烯两步氧化生产丙烯酸, 但石油价格不断上涨, 导致丙烯酸生产成本相应增加. 针对这一问题, 研究者逐渐转向以生物质乳酸为原料, 一步脱水法制备丙烯酸路线, 该方法因环保、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而成为研究热点. 文献中报道的催化剂主要有硫酸盐(BaSO4), 磷酸盐(Ca3(PO4)2-Ca2(P2O7)), NaY和β分子筛. 研究发现, 适中的表面酸碱性强度和密度是乳酸高选择性转化为丙烯酸的关键. 硫酸盐和磷酸盐催化剂由于表面活性位的缺乏, 必须在高温下才能有效催化乳酸转化成丙烯酸, 但高温易导致碳氢化合物积炭, 造成原料浪费. 分子筛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酸碱位分布, 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催化醇脱水反应. 其中, NaY分子筛催化乳酸脱水时丙烯酸选择性达到68%, 但NaY分子筛具有超笼结构, 易造成积炭, 催化剂易失活. 因此, 需选择一种合适的分子筛催化剂, 以抑制积炭.
    ZSM-5分子筛具有二维十元环微孔孔道结构(孔径分别为0.51 nm × 0.55 nm和0.53 nm × 0.56 nm), 且有可调的酸碱性和较高的水热稳定性, 被广泛应用于醇脱水(如甲醇制烯烃)和催化裂化反应. 本文采用离子交换法, 利用碱金属(Li, Na, K, Rb和Cs)改性ZSM-5分子筛用于催化乳酸脱水制丙烯酸. 采用X射线衍射、NH3程序升温脱附、CO2程序升温脱附、吡啶吸附红外光谱和N2吸附等手段表征了催化剂晶相结构、表面酸碱性、比表面积和孔径. 通过气固相反应装置评价了催化剂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和空速等工艺条件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碱金属改性的ZSM-5分子筛, 晶相结构基本未受到破坏, 比表面积下降, 表面酸碱性强度减弱, 酸碱位密度降低. 在催化乳酸脱水制丙烯酸过程中, 碱金属改性的ZSM-5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 使乳酸较高选择性地转化成丙烯酸. 其中, K+交换后的KZSM-5催化剂催化活性和丙烯酸选择性最高, 在最优反应条件(乳酸浓度40 wt%, 反应温度365 ℃, 液体空速(LHSV) 2 h-1)下, 乳酸转化率可达98%, 丙烯酸选择性可达77%. 结合表征结果可知, 弱酸及弱碱位的协同作用能够提高丙烯酸选择性. 同时, 碱金属的引入使催化剂表面Lewis酸位增多, 该酸性位有利于乳酸脱水生成丙烯酸. 另外, ZSM-5分子筛由于其特殊的孔道结构和强酸位的缺失, 在催化过程中很好地抑制了原料和产物的积炭, 使其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 催化剂寿命长, 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NaOH溶液中Ni基石墨修饰电极上甲醇电氧化过程中钴与铜的协同效应
    Tayebe Rostami, Majid Jafarian, Somaieh Miandari, Mohammad G. Mahjani, Fereydoon Gobal
    2015, 36 (11):  1867-1874.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59-7
    摘要 ( 246 )   [Full Text(HTML)] () PDF(1078KB) ( 574 )  

    在NaOH溶液(0.1 mol/L)中考察了Ni, Co和Cu二元和三元合金修饰的石墨电极上甲醇电氧化反应性能. 采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技术研究了修饰电极的催化活性和协同效应. 这些催化剂在含有Ni, Cu 和Co离子溶液的阴极电位上反复浸渍石墨电极制得. 结果表明, 在甲醇存在下, Ni基三元合金修饰电极(G/NiCuCo)对甲醇氧化反应的响应值明显高于其它样品. 阳极峰值电流与扫描速率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 表明该过程受扩散控制. 在CA区域, 该反应遵循Cottrellin特性, 甲醇扩散系数为6.25×10-6 cm2/s. 甲醇氧化反应速率常数为40×107 cm3/(mol·s). 另外, 采用EIS研究了修饰电极表面上甲醇催化氧化反应.

    一步法合成微-介孔多级孔道金属-有机骨架固载磷钨酸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
    杨新丽, 乔丽明, 戴维林
    2015, 36 (11):  1875-1885.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72-X
    摘要 ( 329 )   [Full Text(HTML)] () PDF(670KB) ( 1128 )  

    磷钨酸具有酸性, 而且具有氧化还原性, 是一种多功能的新型催化剂, 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稳定性好, 既可作均相催化剂, 也可做多相催化剂. 磷钨酸作为多相催化剂主要负载于无机氧化物、介孔分子筛、活性炭和离子交换树脂等材料中, 然而这些多相催化剂存在着结构不明确, 磷钨酸分散不均、易流失、活性点易中毒等问题.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 需要寻找更加合适的载体来制备新颖的负载型的磷钨酸多相催化剂, 金属-有机骨架的独特性质, 使该材料成为一种优良的催化剂载体. 金属-有机骨架(MOFs)又称配位聚合物, 是指由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和其他一些弱作用力连接而成的具有超分子微孔网络结构的一种颇具应用前途的类沸石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和很大的比表面积, 同时具有孔结构规整、孔径大小设计可调、表面化学基团修饰可调等优点, 使得它在吸附分离、多相催化、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HKUST-1 (Cu-BTC或MOF-199)是该领域内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一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它最早由香港大学Williams教授课题组报道, 其为面心立方晶体. 在结构中, 每个Cu2簇与四个均苯三甲酸相连, 每个均苯三甲酸桥连着三个Cu2簇, 形成轮浆式次级结构单元. 这些次级结构单元相互交错连接形成3D网络结构, 具有孔径约为0.9 nm × 0.9 nm的正方形孔道, 孔道中的客体分子可以除去, 并可以为其它的客体分子所置换. HKUST-1本身即是一种优良的催化剂, 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性能稳定的催化剂载体. 目前, 关于HKUST-1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主要限制在微孔范围, 其较小的孔道不利于物质扩散和传输, 从而限制其实际应用.
    本论文利用超分子模板法,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铜为金属中心、均苯三甲酸为有机配体、磷钨酸(HPWs)为活性组分, 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微-介孔多级孔道金属-有机骨架固载磷钨酸催化剂HPWs@Meso-HKUST-1, 详细研究了该催化剂对环戊烯选择氧化制备戊二醛的催化性能, 并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N2吸附、透射电镜(TEM)和室温CO原位吸附红外(CO-FT-IR)等表征手段对HPWs@Meso-HKUST-1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 从而解释该催化剂对目标反应具有优良催化性能的本质原因.
    N2吸附表征结果说明, HPWs@Meso-HKUST-1催化剂的吸附-脱附曲线在低相对压力范围内呈现I型吸附等温线, 在高相对压力范围内呈现具有H2型滞后环的IV型吸附等温线; 催化剂独特的吸附等温线表明以CTAB为模板剂, 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可以得到具有微孔和介孔多级孔道的催化剂材料.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随着磷钨酸含量的增加而减少, 结合文献报道, 可以得出一步水热合成法使活性组分HPWs分布在载体的介孔孔道内. XRD和FT-IR测试结果表明, 一步水热合成法可以成功的将HPWs引入HKUST-1中, 且HPWs高度分散在载体中; HPWs@Meso-HKUST-1催化剂保持了载体HKUST-1的骨架结构. 小角XRD和TEM结果说明, 催化剂的多级孔结构为无序蠕虫状介孔组织. 室温CO-FT-IR说明, 在HPWs@Meso-HKUST-1催化剂中, HPWs提供了不同于载体HKUST-1的L酸酸性位. 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 一步水热合成法使HPWs包裹在载体的介孔孔道内, 防止了HPWs的流失, 使HPWs@Meso-HKUST-1催化剂为环戊烯选择氧化制备戊二醛提供了大量的、高度分散的、具有L酸酸性位的活性中心, 且催化剂的介孔孔道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 从而使该催化剂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性能; 在优化条件下, 环戊烯的转化率达到92.5%, 戊二醛的得率达到78.9%; 热过滤实验表明该催化剂是真正的多相催化剂, 且至少可以重复使用3次.

    过渡金属(Cu,Fe,Mn,Co)改性高分散V2O5/TiO2作为高效NH3-SCR脱硝催化剂
    赵欣, 黄垒, 李红蕊, 扈航, 韩瑾, 施利毅, 张登松
    2015, 36 (11):  1886-1899.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58-5
    摘要 ( 439 )   [Full Text(HTML)] () PDF(1201KB) ( 931 )  

    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是目前固定源及移动源中控制NOx排放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商业SCR催化剂是钒基催化剂. 钒基催化剂经钨(钼)改性后具有较好的活性、稳定性和抗水抗硫性能, 但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N2选择性较低、活性温度窗口(300-400 ℃)较窄及高温下V2O5极易流失等不足, 且钨(钼)的价格十分昂贵. 因此, 用廉价组分提高钒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在实际工业应用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 很多非贵金属(如Cu, Fe, Mn, Co, Ce, Zr, Nb, Sn, La等)都可以代替钨(钼)用来提高钒基催化剂的选择性、活性温度窗口和(热)稳定性能等. 引入的金属通常以氧化物或钒酸盐形式存在, 并与活性组分钒物种有很强的相互作用, 从而提高钒物种的氧化还原性能及分散度, 同时增大表面酸性位数量, 抑制锐钛矿向金红石相转变. 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 经金属改性的钒基催化剂以钒酸盐形式存在时可有效提高催化剂活性和 N2选择性, 尤其可显著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本文采用浸渍法以廉价易得、储量丰富的过渡金属改性钒基催化剂, 得到高度分散的M-V/TiO2 (M = Cu, Fe, Mn, Co)脱硝催化剂. 结果发现, Cu-V/TiO2和Fe-V/TiO2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和N2选择性以及优异的稳定性和抗H2O/SO2性能, 其中Cu-V/TiO2的工作温度窗口扩展到225-375 ℃. 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和EDX-mapping表征结果证明, 钒物种及引入的金属高度分散在TiO2载体表面, 并生成了钒酸盐.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结果表明, 钒酸盐的形成导致钒物种的还原峰向低温区移动, 有利于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的提升. 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表明, Cu-V/TiO2催化剂表面具有更多的活性氧物种(Oα), 且具有较强的电子间相互作用, 是SCR活性提高的关键原因之一. NH3程序升温脱附和原位红外光谱实验结果表明, 金属的引入可以提高酸量和酸强度; Cu-V/TiO2催化剂表面主要为Lewis酸性位, 而Fe-V/TiO2催化剂表面主要为Brönsted酸性位, 两者可能导致不同的SCR反应机理, 但均可以提高催化剂在高温下的N2选择性.
    综上所述, 过渡金属改性的钒基催化剂中Cu-V/TiO2具有最好的活性和N2选择性以及较强的稳定性和抗H2O/SO2性能, 可能得益于其表面更多的活性氧物种和更多更强的酸性位.

    钼催化剂结构对其催化气相丙烯环氧化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Martin Šustek, Blažej Horváth, Ivo Vávra, Miroslav Gál, Edmund Dobročka, Milan Hronec
    2015, 36 (11):  1900-1909.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61-5
    摘要 ( 405 )   [Full Text(HTML)] () PDF(1213KB) ( 684 )  

    考察了Mo基催化剂上空气气相氧化丙烯反应. 从无机的和有机金属Mo前驱体出发, 采用浸渍法和物理气相沉积法(PVD)制备了不同类型的SiO2负载氧化钼和Mo-Bi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透射电镜结果证实, 所制催化剂上环氧化反应活性与其纳米结构直接有关. 催化剂中出现部分或完全结晶的氧化钼相, 它们与载体SiO2的相互作用较弱, 使得反应生成环氧丙烷的选择性低于10%, 而锚合在SiO2上的非结晶的八配位Mo物种上的环氧丙烷选择性达55%以上, 此时丙烯转化率约为11%. 不同形貌氧化钼的电化学表征结果证实了结构缺陷的重要性. 另外, 还讨论了Bi对氧化钼催化环氧化活性的直接促进效应.

    纳米晶自组装多级孔丝光沸石合成及其优异的催化性能
    袁扬扬, 王林英, 刘红超, 田鹏, 杨淼, 徐舒涛, 刘中民
    2015, 36 (11):  1910-1919.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60-3
    摘要 ( 307 )   [Full Text(HTML)] () PDF(1089KB) ( 785 )  

    由于具有独特的孔道结构、高的热稳定性及适宜的酸性, 丝光沸石(MOR)被广泛应用于正构烷烃异构化、二甲苯异构化、烷基化、甲苯歧化与烷基芳烃之间的烷基转移以及二甲醚羰基化反应中. 但是其单一的微孔孔道结构在催化反应中带来严重的扩散限制, 导致微孔内部活性位点利用率低和容易积碳失活等问题, 同时也限制了MOR在大分子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在分子筛中引入介孔或减小晶粒尺寸是克服扩散限制的有效方法, 也成为目前分子筛领域的研究热点. 早期的研究中主要通过水蒸气处理、酸处理或碱处理等方法来制备多级孔MOR. 但是, 对于富铝的MOR, 通常需要通过多步处理才能引入介孔. 一步法直接制备多级孔MOR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虽然文献报道可以采用自制的具有随机分子量分布的阳离子聚合物为模板剂和双亲有机硅表面活性剂OS-12制备多级孔MOR, 但是合成的多级孔MOR为具有较窄a-b截面的纳米纤维或纳米棒状MOR, 其12元环主孔道中的扩散限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研究者采用N,N,N',N'-四乙基-外,外-二环[2.2.2]辛-7-烯-2,3:5,6-联四氢吡咯二碘铵盐和N,N,N,N',N',N'-六乙基-1,5-戊二胺阳离子为结构导向剂或者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18H37N+(Me)2C6H12N+(Me)2CH2C6H4CH2N+ (Me) (C4H7CH2OH)为封端剂合成了具有三维纳米尺寸的MOR. 然而这些纳米MOR的合成使用了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模板剂或表面活性剂. 因此, 开发简便、经济的MOR纳米晶合成路线仍是一个巨大挑战.
    本文通过在凝胶中添加少量四乙基氢氧化铵(TEAOH)和商业化表面活性剂, 在低温下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20-50 nm颗粒自组装的多级孔MOR (MOR-M), 这是多级孔MOR合成中无c轴优势生长的首例报道. 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N2物理吸附、核磁共振、热重及NH3程序升温脱附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合成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合成参数对产物形貌和孔结构的影响, 发现TEAOH的加入和较低的晶化温度是合成MOR-M的关键因素, 而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则是进一步抑制晶粒的过度生长. 仅添加双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12-2-12时得到的为c轴优势生长的纳米片状多级孔MOR. 与常规MOR相比, MOR-M具有较短的扩散路径、较大的外比表面积和丰富的介孔结构, 在大分子苯和苯甲醇苄基化反应中表现出较常规MOR和具有更长c轴长度的纳米片状MOR更高的活性和目标产物选择性. 在二甲醚羰基化制备乙酸甲酯的反应中, MOR-M亦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及抗失活性能, 积碳速率显著下降.

    选择性刻蚀制备铜锰复合氧化物及其CO催化氧化性能
    石磊, 胡臻浩, 邓高明, 李文翠
    2015, 36 (11):  1920-1927.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47-0
    摘要 ( 358 )   [Full Text(HTML)] () PDF(3068KB) ( 629 )  

    由于在工业、环保和能源等诸多领域的潜在应用, 低温CO催化氧化催化剂的研发引起了广泛关注. 尽管贵金属表现出优越的CO氧化活性和稳定性, 但是其有限储量和高昂价格一直限制着它们的实际应用. 铜锰氧化物是著名的霍加拉特催化剂的主组分, 价格低廉, 催化氧化CO活性高, 可高效替代贵金属催化剂. 大量研究已证实, CO在铜锰氧化物上的氧化遵循氧化-还原机理, 因此调变铜锰氧化物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对于改善其CO氧化活性至关重要.
    本文报道了一种简单的选择性刻蚀技术, 即在铜、锰前驱物共沉淀过程中引入氨水作为刻蚀剂, 利用氨水与铜离子的强络合作用选择性刻蚀铜组分, 调变铜锰氧化物的铜锰比, 有效改善了铜锰氧化物的氧化-还原特性, 从而提高了其CO氧化性能.
    X射线粉末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 初始制备的样品结晶弱, 主要物相包含铜锰复合氧化物和氧化锰, 此外还存在少量碳酸锰. 不同浓度氨水刻蚀几乎未改变铜锰氧化物的物相组成. 透射电子显微(TEM)照片中几乎没有发现晶格相, 进一步证实这些铜锰氧化物的弱结晶本质. 扫描电子显微(SEM)照片显示初始制备的铜锰复合氧化物主要由1.5 mm左右的球形颗粒堆积而成, 氨水刻蚀后颗粒形状变得不规则, 表面更加粗糙, 样品比表面积也从刻蚀前的85 m2/g增加到139 m2/g. 理论上, 氨水与铜的络合作用更强, 样品主体和表面组成分析结果显示, 随着氨刻蚀量增加, 铜含量逐步降低, 这清晰证实了氨有效地选择性刻蚀了铜组分.
    进一步运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氢程序升温还原(H2-TPR)、CO程序升温还原(CO-TPR)和氧程序升温脱附(O2-TPD)等测试手段表征了铜锰氧化物的氧化和还原特性, 特别是氨刻蚀后催化剂氧化-还原性能. XPS分析显示铜锰氧化物中铜和锰物种的氧化态分别为+2和+3, 氨刻蚀并没有改变两物种的氧化态. H2-TPR和CO-TPR证实氨刻蚀有效促进了铜锰氧化物中晶格氧从锰到铜物种的迁移, 氨刻蚀同时还增强了与铜和锰键合的晶格氧物种的反应活性. O2-TPD结果进一步表明, 氨刻蚀显著改善了铜锰氧化物中与铜键合晶格氧的释放. 综合来看, 氨刻蚀可有效促进铜锰氧化物的晶格氧迁移、释放和反应等氧化-还原特性.
    CO氧化反应研究显示, 氨刻蚀大幅度促进了铜锰氧化物的催化活性. 当反应温度在30 ℃时, 相比于初始制备的铜锰氧化物催化剂, 氨水刻蚀的样品上CO转化率提高了30%, 达到90%转化率时的温度降低了20 ℃. 关联催化剂结构表征和CO氧化性能数据发现, 以表面Cu量归一化的CO氧化反应速率与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正相关. 这一结果清晰证实氨刻蚀能显著改善铜锰氧化物的氧化-还原特性, 进而有效促进其CO氧化活性.

    以氨水做碱源胶态晶种导向法合成小晶粒TS-1分子筛
    薛腾, 刘华萍, 王一萌, 吴海虹, 吴鹏, 何鸣元
    2015, 36 (11):  1928-1935.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55-X
    摘要 ( 326 )   [Full Text(HTML)] () PDF(860KB) ( 826 )  

    TS-1分子筛具有MFI拓扑结构, 因其独特的择形选择性和优异的催化氧化能力而广受关注. 最早报道的TS-1合成方法采用大量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作为有机结构导向剂, TPAOH价格昂贵, 制约着TS-1分子筛大规模应用. 开发廉价、环境友好的合成工艺是TS-1分子筛合成领域的重要课题. 以价格相对较低的四丙基溴化铵(TPABr)代替TPAOH做有机结构导向剂, 以氨水为碱源可合成TS-1分子筛, 但产物晶粒尺寸远远大于以TPAOH做模板的合成结果, 影响TS-1分子筛的传质和催化性能. 因此, 人们对该法进行了改进, 选用有机胺作为碱源, TPABr为结构导向剂合成TS-1分子筛, 但始终未能将其晶粒尺寸降至1 μm以下. 在合成体系中引入预先合成的TS-1分子筛或TS-1胶态前驱体作为晶种可以促进成核, 缩短成核诱导期, 有利于获得小晶粒尺寸的TS-1分子筛. 此类方法往往需要辅助以大量有机胺等结构导向剂; 胶态TS-1前驱体的制备需要特别小心以保证晶种中Ti的四配位状态, 通常需要经历低温水解钛酸四丁酯(TBOT)和高温加热除醇等繁琐步骤. 而胶态纯硅silicalite-1制备则相对简单, 且已广泛用于导向合成同样具有MFI结构的ZSM-5沸石, 但目前鲜有以silicalite-1做晶种合成TS-1分子筛的报道. 基于此, 本文以纯硅胶态silicalite-1为晶种, 以氨水做碱源, 辅助以少量TPABr做导向剂, 合成了小晶粒TS-1分子筛, 并以正己烯环氧化和环己酮氨肟化做探针反应考察了所得TS-1分子筛的催化氧化性能.
    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 当晶种中SiO2占合成体系中SiO2的10 wt% (晶种引入TPAOH, TPAOH/SiO2 = 0.35), 加入TPABr (TPABr/SiO2 = 0.03)做辅助结构导向剂, 即合成体系中总(TPAOH+TPABr)/SiO2摩尔比低至0.07时, 所得样品依然具有良好的结晶度. 扫描电镜照片观察不到无定形物存在; 晶种中SiO2占合成体系中SiO2的10 wt%时, 所得TS-1晶粒尺寸约为250 nm × 150 nm × 50 nm; 其他条件不变, 胶态晶种用量增加到15 wt%时, 初级晶粒尺寸基本保持不变, 晶粒-晶粒之间交叉生长, 形成孪生形貌; 继续增加胶态晶种用量至20 wt%时, 晶粒尺寸下降至仅100 nm左右; 而用20 wt%胶态晶种所含相同量的TPAOH来代替胶态晶种, 得到样品呈近10 μm的大块状. 与之对应的是, 胶态silicalite-1晶种导向得到的小晶粒TS-1分子筛具有比直接用TPAOH得到的大块状样品更大的外比表面积和堆积孔体积. 分析结果显示所得TS-1分子筛的体相TiO2/SiO2比在41-43. 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 胶态晶种导向法所得TS-1分子筛中的Ti主要以四配位状态存在, 而直接用TPAOH合成的大块状样品则呈现显著骨架外Ti吸收峰, 说明胶态晶种有助于Ti物种进入分子筛骨架.
    在催化正己烯环氧化反应时, 用胶态silicalite-1晶种导向得到的小晶粒TS-1分子筛表现出与大块状TS-1相似的催化性能; 而以环己酮氨肟化做探针反应时,小晶粒TS-1分子筛因具有外比表面积大和扩散路径短等优点而表现出远远高于大块状TS-1分子筛的催化活性. 但与文献报道的相同SiO2/TiO2比的TS-1分子筛比较, 本文所得小晶粒TS-1分子筛催化正己烯环氧化的活性略差. 提高该小晶粒TS-1分子筛正己烯环氧化活性和建立构-效关系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用于四环素电催化检测
    胥燕燕, 高明明, 张国辉, 王新华, 李佳佳, 王曙光, 桑元华
    2015, 36 (11):  1936-1942.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56-1
    摘要 ( 452 )   [Full Text(HTML)] () PDF(538KB) ( 575 )  

    四环素(TTC)因其广泛的抗菌性和低生产成本等特点而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兽医药物. TTC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地导致其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处理厂. 迄今, 已有许多方法用于TTC检测, 包括免疫测定法、微生物检测法和化学-物理法等. 然而, 这些方法费用高, 耗时长或需要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 不适合现场测量或常规分析. 电化学分析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选择性和灵敏度较高、易实现在线检测等特点, 在检测领域具有重要优势. 石墨烯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表现出优越的应用性能, 但有关石墨烯材料应用于电分析和电催化方面的报道仍然有限. 石墨烯的前驱体氧化石墨烯(GO)片层底面上具有各种类型的含氧官能团和层状边缘, 导致其绝缘并具有很多缺陷, 使GO包含了sp2sp3杂化碳原子, 为GO提供了独特的具有化学功能的异构电子结构. 通过对GO进行还原, 可以生成新的sp2域或者改变含氧官能团的数量和类型, 从而为GO提供更多的特殊性质. 研究表明, 电化学还原是一种绿色快速的还原方法, 可以控制GO的还原程度和还原过程.
    本文利用电化学还原法来调整GO表面的官能团和缺陷度, 利用在-0.8 V还原电位下得到的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ERGO-0.8V)修饰玻碳电极(GC)为工作电极(GC/ERGO-0.8V), 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溶解在pH=3的缓冲溶液中的TTC进行电化学检测, 发现ERGO-0.8V对TTC具有电催化性能. 利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拉曼光谱对ERGO-0.8V, ERGO-1.2V, GO及化学还原得到的石墨烯(CRGO)表面官能团和缺陷程度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TTC在ERGO-0.8V/GC上的电化学行为, 对其电催化还原机理进行了推测.
    结果表明, 与GO, ERGO-1.2V及CRGO修饰电极相比, GC/ERGO-0.8V修饰电极的催化还原峰在0-0.5 V, 对TTC表现出独特的电催化性能, GC/ERGO-0.8V电极对浓度为0.1-120 mg/L的TTC溶液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 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其氧化峰峰电流与峰电位的线性关系不同. FT-IR和XPS结果显示, 在-0.8 V还原电位下得到的ERGO-0.8V, 其官能团类型和数量发生变化, 但仍存在大量官能团, 主要是羧基、 羟基和环氧基. 同时, 拉曼表征显示ERGO-0.8V的缺陷密度增大, 同时新生成的sp2域减小而使得ERGO的sp2域减小. 对比GO等其他材料的表征结果推测, 官能团变化是影响ERGO独特电催化性质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材料的缺陷度和sp2域. 推测GC/ERGO-0.8V修饰电极对TTC可能的催化机理为: TTC在GC/ERGO电极上的还原与氢醌和醌之间的转换有关; 而对于ERGO, 则可能对应于羧基和羟基之间的转化. 然而, 同样具有羧基和羟基的ERGO-1.2V则对TTC没有产生电催化作用. 其原因可能是在-0.8到-1.2 V还原电位下, 形成的羧基位于石墨烯片层内部, 而片层内的电子传递较慢.

    具有高光催化活性的黑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x纳米纤维
    李力成, 石康中, 涂睿, 钱祺, 李东, 杨祝红, 陆小华
    2015, 36 (11):  1943-1948.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46-9
    摘要 ( 245 )   [Full Text(HTML)] () PDF(540KB) ( 742 )  

    高效TiO2基光催化材料的开发一直是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 主要的策略是如何有效地分离光生载流子. 制备多晶相的TiO2材料可引入异质/相结结构使电子与空穴朝不同方向移动, 从而避免电子与空穴复合; 另外, 在TiO2中掺杂其他金属或非金属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与空穴的复合率, 掺杂的元素作为电子捕获阱俘获光生电子, 以实现电子空穴的有效分离. 近些年, 作为一种全新的掺杂剂, 氧空穴可以有效改善TiO2的光催化活性, 所制TiO2具有可见光的全光谱吸收能力, 因此该类TiO2呈现出黑色.
    通过上述方法均可以制备出高活性TiO2基光催化材料, 如果能够将这些方法耦合一起, 则可能制备出活性更高的光催化剂. 因此, 本文将异相结结构和空穴掺杂耦合起来, 用多孔钛酸盐衍生物在H2中高温焙烧制得一种全新的黑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x纳米纤维. 不同于其他TiO2基光催化材料, 该样品仅由Ti和O元素组成, 通过Ti和O元素的组合, 形成了双晶结构和空穴掺杂两种特殊的结构, 借助场发射(FESEM)、拉曼光谱(Raman)、氮气物理吸脱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TG)、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和荧光光谱(PL)等表征分析了样品的结构及其光催化性能间构效关系.
    FESEM结果显示, 黑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x为长1-5 mm、宽0.2 mm的纤维结构, Raman结果表明, 锐钛矿相在特征波段(140 cm-1左右)和TiO2(B)的特征波段(220-260 cm-1)均发生蓝移, 说明该两相中均存在氧空穴; 该样表面未检测到Ti3+, 因此氧空穴可能分散在TiO2(B)和锐钛矿相的体相中. 根据黑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x和白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的失重差, 估算出前者的O/Ti原子比为1.97. 光催化降解甲基橙实验结果显示, 黑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x的光催化活性是白色双晶TiO2的4.2倍, 锐钛矿TiO2的10.5倍, 且连续反应10次后未出现失活现象, 显示出了良好的光催化稳定性. 前期, 我们已经证明了白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由于具有TiO2(B)和锐钛矿的异相结结构, 致使其电子空穴有效地分离, 从而表现出优异的光催化活性; 本文的PL结果显示, 由于氧空穴的引入, 异相结与氧空穴两者共同作用, 进一步促进了黑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x电子与空穴的有效分离, 因此黑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x表现出高的光催化活性. 由于其特殊的结构, 黑色TiO2(B)/锐钛矿双晶TiO2-x纳米纤维将在环境与能源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有机胺修饰稀土金属有机骨架:用于Knoevenagel缩合反应的三种固体碱催化剂
    任颜卫, 陆家贤, 江鸥, 程晓飞, 陈俊
    2015, 36 (11):  1949-1956.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45-7
    摘要 ( 288 )   [Full Text(HTML)] () PDF(589KB) ( 910 )  

    稀土金属有机骨架(Ln-MOFs) 是利用有机配体和稀土离子之间配位自组装形成的具有超分子多孔网络结构的类沸石材料, 其优点是稳定性好, 一般不溶于常规的有机和无机溶剂, 并且孔径、孔形及孔表面性质可通过其构建分子的选择或修饰进行灵活设计和制备. 稀土离子性能独特, 有机配体种类繁多, 将稀土离子与有机配体可控组装可获得许多结构多样、性能优异的Ln-MOFs材料. 这些功能材料已在气体吸附与分离、发光器件、化学传感以及磁性材料等多方面显示出潜在应用价值. 特别是Ln-MOFs材料作为非均相催化剂具有热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以及稀土离子配位环境多样等优点, 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者关注和重视. 后合成修饰法(PSM)是利用MOFs骨架中不饱和配位的金属离子或潜在的有机反应基团, 通过配位键或共价键方式引入有机或无机分子, 制备具有新功能的骨架材料.
    本文采用PSM策略, 将三种不同的有机二胺后合成修饰到具有配位不饱和位点的稀土金属有机骨架[Er(btc)]的孔道中, 得到三种固体碱催化剂: Er(btc)(ED)0.75(H2O)0.25 (2), Er(btc)(PP)0.55(H2O)0.45 (3) 和Er(btc)(DABCO)0.15(H2O)0.85 (4). 其中, btc为1,3,5-均苯三甲酸, ED为乙二胺, PP为哌嗪, DABCO位为三乙烯二胺. 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在[Er(btc)(H2O)]·DMF0.7 (1)中, 铒离子与六个btc配体的六个羧酸氧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 形成变形的五角双锥几何构型. 每个btc配体连接六个铒离子构成具有一维开放孔道(0.7 nm×0.7 nm)的三维立体结构. 重要的是, 孔道中的配位水分子和游离DMF分子可通过真空加热除去而不影响其骨架结构(热稳定性达500 ℃), 这将有利于对其进行后合成修饰. 热重分析(TGA)表明, 催化剂2在25-300 ℃失去孔道中配位的乙二胺和水分子; 催化剂3在250 ℃之前失去孔道中的哌嗪和水分子; 催化剂4则在100 ℃之前失去孔道中配位的三乙烯二胺和水分子. 粉末X射线衍射(PXRD)结果显示, 后合成修饰过程并没有改变催化剂骨架的稳定性, 其稳定性在空气中超过30 d. 氮气吸附实验表明, Ln-MOF 1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为2000 m2/g和0.75 cm3/g, 平均孔尺寸为0.65 nm, 与晶体结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比之下, 后合成修饰的催化剂2的比表面积明显降低, 为650 m2/g, 而催化剂34由于后修饰较大体积的二胺分子(哌嗪和三乙烯二胺), 表现出可忽略的氮气吸附能力. 上述结果表明, 催化剂2具有较高的有机胺负载量、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多孔性.
    采用苯甲醛和丙二腈的Knoevenagel缩合反应研究了三种固体碱的非均相催化能力. 结果表明, 在相同反应条件下, 催化剂2具有很好的首次催化能力(99%), 优于催化剂3 (93%)和4 (63%). 并且, 催化剂2循环使用三次后, 催化能力几乎没有改变, 而催化剂34的催化能力则逐渐降低, 催化剂4在第三次使用时已无催化能力. 滤出实验显示, 催化剂2在反应过程中无活性物种离去进入液相体系中, 即无乙二胺分子从催化剂骨架孔道中离去, 证明其为非均相催化本质. 而催化剂34则在反应过程中有二胺分子离去, 进入反应液相中, 从而导致其循环使用催化能力降低. 催化剂2的底物择形催化反应结果显示, 先是丙二腈分子进入催化剂孔道中, 形成碳负离子, 然后亲核进攻醛分子生成产物. 因此, 体积较大的腈衍生物因不能进入孔道而不能发生反应, 而体积较大的醛分子则不受影响, 能顺利地发生反应.

    钾掺杂三维有序大孔结构Mn0.5Ce0.5Oδ催化剂合成及其催化燃烧炭烟性能
    于学华, 赵震, 韦岳长, 刘坚, 李建梅, 段爱军, 姜桂元
    2015, 36 (11):  1957-1967.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49-4
    摘要 ( 261 )   [Full Text(HTML)] () PDF(1660KB) ( 727 )  

    柴油发动机是一种高效耐用的发动机,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柴油车尾气中的炭烟颗粒吸附了许多有毒有害物质, 也是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 降低和消除柴油车尾气中的炭烟颗粒是柴油车尾气净化的重要任务. 尾气后处理是炭烟颗粒进入大气环境前的最后一道程序, 可有效控制柴油车尾气中炭烟颗粒排放. 其中, 催化净化催化剂是尾气后处理技术的核心. 研究表明, 炭烟颗粒催化燃烧是一个气-固-固三相深度氧化反应, 因此开发新型催化剂体系, 改善催化剂与炭烟颗粒的接触, 提高催化剂的本征活性, 对于研制高活性炭烟燃烧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对于三维有序大孔(3DOM)结构催化剂, 大孔有利于炭烟颗粒进入催化剂内部并与活性位点接触, 而有序的孔道结构可以促进炭烟颗粒在催化剂孔道内传输. 因此, 将催化炭烟颗粒燃烧催化剂设计成3DOM结构, 可促进炭烟颗粒催化燃烧, 提高催化剂活性. 研究表明, 锰铈复合氧化物材料在炭烟颗粒催化燃烧中表现出比单一的锰氧化物和铈氧化物更好的性能. 而将K与Ce和Mn形成复合氧化物, 利用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 将可使K掺杂3DOM结构Mn0.5Ce0.5Oδ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本文利用胶体晶体模板法成功制备了3DOM结构的Mn0.5Ce0.5Oδ复合氧化物, 并采用简单的等体积浸渍方法成功制备了不同K担载量的K掺杂3DOM结构Mn0.5Ce0.5Oδ催化剂(K-MCO). 表征结果表明, K-MCO催化剂具有贯通有序的大孔结构, 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会对大孔结构的规整性有一定影响; 催化剂中K含量、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K-MCO的晶型影响较大, 催化剂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晶相K2Mn4O8. 另外, K含量、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能也有较大影响. 评价结果表明, 所制催化剂对炭烟催化燃烧均具有较高活性, 其中20% K-MCO-4h催化剂活性最高, 催化燃烧炭烟的T50 (炭烟的最大燃烧峰值)为331 ℃, CO2选择性为95.3%. 催化剂的大孔结构效应以及K, Mn和Ce三者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提高催化剂催化燃烧炭烟的活性. 另外, 由于柴油车尾气排气口温度范围为175-400 ℃, 而本文所制催化剂催化燃烧炭烟的温度低于400 ℃, 因此该催化剂可以在柴油车尾气排气口温度范围内进行炭烟催化燃烧. 由于具有合成步骤简单、活性高以及成本低等优点, 该催化剂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超细金属纳米粒子修饰的二氧化钛纳米棒:合成策略和光催化活性
    代卫炯, 闫俊青, 戴珂, 李兰冬, 关乃佳
    2015, 36 (11):  1968-1975.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54-8
    摘要 ( 387 )   [Full Text(HTML)] () PDF(964KB) ( 749 )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 半导体催化在太阳能转化、环境净化以及有机合成等多种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用途, 因而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众多半导体材料中, TiO2具有价廉, 无毒, 来源广泛和光化学稳定等优点, 被认为是太阳能转化领域最有潜力的催化剂. 然而, 由于其相对较宽的禁带宽度和激发条件下较快的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率, 导致TiO2在太阳能转化过程中具有较低的量子效率.为了克服以上缺陷, 研究者尝试了多种方法来提高TiO2的量子效率, 如TiO2的表面修饰以及元素掺杂等. 其中, 过渡金属尤其是贵金属(如Au,Pd和Pt等)的掺杂能有效提高其催化效率, 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贵金属的费米能级低于TiO2半导体催化剂, 因此, 光生电子迁移到催化剂表面的同时, 会被贵金属捕获, 进而有效地防止电子与空穴的复合, 提高其催化效率. 在众多贵金属助催化剂中, Pt因具有较大的功函数和较低氢过电势而被认为是TiO2在光解水反应中最好的表面修饰剂. 然而, 有关贵金属负载的TiO2在光解水反应中的系列性的对比研究还相对较少, 一些基础的问题还有待解决. 如在相同激发条件下, 不同贵金属如何影响TiO2的光催化活性? TiO2的晶体结构对其光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在TiO2的三种晶体结构中, 金红石和锐钛矿的光催化活性得到了较多的研究, 而有关板钛矿的研究却较少. 基于此, 本文首先采用水热法合成纳米棒状的锐钛矿和板钛矿TiO2, 随后利用光沉积法在上述TiO2载体上负载不同的贵金属(Pt, Pd和Au)助催化剂, 利用透射电镜(TEM), 紫外可见光谱(UV-Vis), 荧光光谱(PL)等手段对比研究了贵金属助催化剂和晶体结构对其催化光解水制氢反应的影响.
    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 负载贵金属后的锐钛矿和板钛矿晶型保持完好, 且未出现贵金属物种的衍射峰. UV-Vis结果表明, 负载贵金属后的锐钛矿和板钛矿样品的紫外光吸收均略有红移, 并且紫外光谱的变化趋势相同, 说明TiO2的晶型对其紫外光吸收性质影响不大. 此外, TEM结果发现, 贵金属纳米颗粒在TiO2表面分散均匀, 并且颗粒规整, 没有出现团聚的现象, 在锐钛矿和板钛矿表面的颗粒大小分别为1.3-1.5和1.9-2.1nm, 与XRD结果吻合. 最后, 利用紫外光激发下的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考察了不同样品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在无贵金属助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锐钛矿和板钛矿样品上的光催化活性均较低. 负载贵金属后, Pt-TiO2的光催化活性最高, Pd-TiO2次之, Au-TiO2最差, 与文献结果类似. 结合表征结果推测, 造成上述样品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助催化剂的本征性质, 如功函数和氢过电势等.
    Pt, Pd和Au共催化剂的功函数分别为5.7, 5.1和5.1 eV, 均高于TiO2 (4.2 eV). 在紫外光激发下, 光生电子可以有效地从TiO2载体传递到贵金属助催化剂上, 并在TiO2载体表面形成肖特基势垒, 进而有效地阻止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 提高其光催化活性. 因此, 负载Pt, Pd和Au后的TiO2样品上产氢效率均高于TiO2载体. 不同样品的PL结果也与其催化活性数据相吻合, 说明贵金属助催化剂的负载能有效地捕获光生电子, 进而阻止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 提高其催化活性. 此外, 氢过电势也是影响贵金属助催化剂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氢过电势越高, 其还原质子的能力越弱, 在产氢反应中的产氢效率越低. 因此, 三种金属中, 具有最低氢过电势的Pt产氢效率最高. 此外, 同种贵金属负载的锐钛矿和板钛矿上的催化活性相似, 表明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载体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较低.

    K改性的Pt/Al2O3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反应动力学和红外光谱研究
    刘欢欢, 贾爱平, 王瑜, 罗孟飞, 鲁继青
    2015, 36 (11):  1976-1986.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50-0
    摘要 ( 288 )   [Full Text(HTML)] () PDF(745KB) ( 608 )  

    CO氧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而且在基础研究中被用于考察反应机理及催化剂结构敏感性等一些重要问题, 因此, 该反应在催化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Pt基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CO氧化反应. 其催化活性取决于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其中, 碱金属如Na、K等助剂的添加可有效促进催化活性, 红外光谱证据表明, 其促进作用在于碱金属的添加可降低CO与表面Pt原子的相互作用. 尽管如此, 催化剂上反应动力学证据却十分缺乏. 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提供一些本证反应信息如反应基元步骤、反应速率表达式以及反应机理等. 通过对比不同催化剂之间的反应动力学行为, 可以进一步解释碱金属对催化剂结构以及反应行为的影响. 因此在本工作中, 我们制备了一系列以K为助剂的Pt/Al2O3催化剂, 并进行了CO氧化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考察了助剂对CO反应级数和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结合原位红外光谱表征, 进一步揭示了助剂在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对比不同Pt和K含量的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活性, 我们发现, K的添加能促进反应活性, 且随着催化剂中K含量的增加, 促进程度越明显. 例如, 0.42K-2Pt/Al2O3T50温度比对应的2Pt/Al2O3降低了30 ℃. 不同催化剂上CO氧化的反应动力学实验表明, 反应速率随着CO的分压的增加而降低; 但随着O2分压的增加而增大. 幂函数反应速率表达式推导得到的反应级数发现, 对于含K的催化剂其CO的反应级数(约为-0.2)明显比不含K的催化剂(约为-0.5)中高, 说明K的添加减弱了CO与表面Pt原子之间的吸附能力. 但对O2的反应级数影响较小. 例如: 在0.42K-2.0Pt/Al2O3上反应速率表达式为r = 6.55×10-7pco-0.22po20.63; 而在2.0Pt/Al2O3上为r = 2.56 ′ 10-7pco-0.53po20.70. 表观反应活化能的计算表明, 含K的催化剂上表观反应活化能较低, 进一步说明K的添加有利于反应进行. 根据反应速率表达式, 我们进行了基元步骤的推导, 并计算了反应动力学参数. 结果发现, 与不含K的催化剂相比, 含K的催化剂中本征反应速率常数明显增加, 而CO吸附平衡常数降低了一半, 表明K的存在使CO在Pt表面上的覆盖度降低. 我们还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对比了催化剂上CO吸附行为的差异. 数据表明, 与不含K的催化剂相比, K的添加一方面降低了C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量(峰面积变小); 另一方面显著降低了CO在Pt表面上的脱附温度, 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
    综上所述, 通过反应动力学和红外光谱实验, 我们认为K助剂与表面Pt原子相互作用后生成了较为稳定的Pt-O-K物种. 尽管该物种的具体结构目前还不明确, 但我们的实验证据表明, 该物种的存在可以有效减弱CO与表面Pt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降低CO的表面覆盖度并有利于O2在Pt表面的竞争吸附, 从而降低了表面吸附的CO与O2之间反应的能垒, 促进了反应性能.

    水热法制备的LuFeO3晶粒的超声催化活性
    周明, 杨华, 县涛, 杨阳, 张云川
    2015, 36 (11):  1987-1994.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41-X
    摘要 ( 395 )   [Full Text(HTML)] () PDF(611KB) ( 764 )  

    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产生大量空化气泡, 空化气泡经历成核、生长和瞬间崩塌等过程, 并在崩塌瞬间产生局部高温和高压, 过程中会发出瞬间闪光, 即声致发光. 局部高温高压及声致发光可将半导体价带上的电子激发至导带, 形成电子/空穴对, 电子和空穴迁移至半导体颗粒表面, 参与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致使有机污染物发生分解. 由于超声波在各种液体中都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因此与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相比, 半导体超声催化技术在降解高浓度和不透明染料废水时具有明显优势.
    LuFeO3是稀土正铁氧体中的一员, 具有独特磁结构、巨介电常数及多铁性, 近年来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 同时, LuFeO3也是一种窄带隙半导体材料, 使其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超声催化剂, 但相关报道很少. 半导体材料的晶粒尺寸及形貌对其超声催化活性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制备出不同晶粒尺寸及形貌的LuFeO3颗粒并研究其超声催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LuFeO3的主要制备方法为传统的固相反应法, 该法需要反复研磨和高温煅烧使原料彻底反应, 而且制备出的颗粒尺寸较大, 相互粘连严重, 形貌难以控制.
    在众多纳米材料制备方法中, 水热法在调控晶粒尺寸及形貌上具有巨大优势. 本课题组曾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单相的LuFeO3颗粒, 通过改变NaOH浓度, 可以对产物的晶粒尺寸及形貌进行调控. 基于此, 本文以酸性橙(AO7)、罗丹明B (RhB)、甲基橙(MO)和亚甲基蓝(MB)为目标降解物, 考察了水热法所制备的LuFeO3颗粒在超声辐照下的超声催化性能, 并系统研究了晶粒尺寸及形貌、无机离子和乙醇对LuFeO3颗粒超声催化活性的影响及LuFeO3颗粒重复利用性能. 以对苯二甲酸(TPA)为分子荧光探针, 采用光致发光(PL)技术检测在超声辐照下LuFeO3反应液中产生羟基自由基(·OH)的情况, 探讨了LuFeO3颗粒的超声催化机理.
    超声催化反应结果表明, 采用水热法制备的LuFeO3颗粒在超声辐照下表现出良好的超声催化活性. 在NaOH浓度为0.625 mol/L时制备的LuFeO3颗粒尺寸最小, 表现出最好的超声催化活性; 经过30 min超声催化反应后, AO7, RhB, MO和MB的超声降解率分别为89%, 82%, 73%和67%. 加入Cl-, NO3-, SO42-, PO43-和HCO3-对LuFeO3颗粒的超声催化活性有抑制作用. 向反应液中加入2% (v/v)乙醇后, LuFeO3颗粒在超声辐照下对AO7几乎没有降解, 表明·OH在超声催化中起重要作用. 重复回收实验结果表明, AO7的降解率随着循环次数增加有所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催化剂回收时的损失所致. 尽管如此, 催化剂仍能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 经4次循环后, 反应30 min时AO7的降解率为65%. PL结果表明, LuFeO3颗粒在超声催化反应中产生了大量的·OH, 添加乙醇可以消耗·OH并抑制染料的超声催化降解. 由此可见, ·OH是超声催化降解RhB的主要活性物种. 我们对LuFeO3导带和价带的电位进行了估算, 从热力学角度对LuFeO3颗粒超声催化降解染料的机理做出了初步解释.

    有序介孔碳材料负载铂纳米粒子:用于硝基苯及其衍生物液相催化氢化的高效催化剂
    李君瑞, 李晓红, 丁玥, 吴鹏
    2015, 36 (11):  1995-2003.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37-8
    摘要 ( 366 )   [Full Text(HTML)] () PDF(756KB) ( 639 )  

    介孔碳材料由于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表面疏水性、化学惰性、大的比表面积和大的孔体积等特点,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不仅可以直接用作催化剂, 还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负载金属活性中心并用于催化反应. 介孔碳材料作为载体用于加氢反应已有报道, 并且其催化活性明显优于活性炭材料. 有序介孔碳材料的代表之一CMK-3可以经过SBA-15翻模合成. 采用浸渍法将氯铂酸负载到CMK-3载体上, 经过甲酸钠还原制得质量分数为5%的Pt/CMK-3催化剂. 小角XRD谱表明CMK-3保留了p6mm对称性, 介孔结构完好; 从广角XRD谱可以看出, 金属铂粒子的衍射峰比较宽, 说明铂纳米粒子分散比较均匀. CO化学吸附和透射电镜(TEM)的表征结果进一步证明铂纳米粒子分散得比较均匀, 平均粒子大小约为2.5 nm (CO化学吸附), EDX结果表明铂的实际担载量为4.7%.
    将Pt/CMK-3催化剂用于硝基苯及其衍生物的液相加氢反应中, 发现溶剂对反应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参考以前的工作, 选用水和乙醇体积比9:1的混合溶液为溶剂. 在298 K和4 MPa氢气条件下, 50 mg催化剂可以将21 mmol硝基苯在10 min内转化98.4%, 产物苯胺的选择性高于99%; 活性明显高于商品化Pt/C催化剂(相同条件下转化率为88.7%). 在此基础上, 把Pt/CMK-3催化剂用于含有不同取代基的硝基苯衍生物的液相催化加氢反应, 含有吸电子基团如氯取代的硝基苯衍生物转化率为(21.4%-77.7%); 苯环上含有给电子基团如甲基时, 硝基甲苯加氢反应的转化率为(83.3%-98.0%); 而给电子能力更大的基团如甲氧基取代的硝基苯衍生物的转化率却并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电子效应导致氯取代的硝基苯衍生物活性偏低, 另一方面是由于空间位阻导致邻位取代的硝基苯衍生物活性相对其它位置取代的衍生物转化率偏低.
    考虑到部分反应物在混合溶剂中溶解度较低, 可能导致加氢反应过程受到影响, 从而影响反应结果, 所以又选用无水乙醇溶剂进行了比较. 首先仍用50 mg催化剂于硝基苯催化加氢反应, 发现在乙醇溶剂中, 21 mmol硝基苯在5 min内可以完全转化; 当把硝基苯的量增加到5倍时, 转化率为22.2%, 苯胺选择性高于99%. 因此, 在乙醇溶剂中将催化剂用量减半, 结果在5 min内21 mmol硝基苯衍生物均完全转化为对应的芳香胺化合物; 除了硝基氯苯发生脱氯副反应外, 其它衍生物选择性都很高. 为了更好地区分不同取代基硝基苯衍生物的加氢活性, 将2-氯硝基苯和2-甲基硝基苯的用量增大至105 mmol, 反应过程中保持氢气压力恒为4 MPa, 并使反应在5 min后中止, 此时测得2-氯硝基苯催化加氢的TOF值为28.3 s-1, 而2-甲基硝基苯的TOF值高达43.8 s-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Pt/CMK-3表面含有带一定正电的铂物种, 推测此物种有助于吸附硝基的氧原子, 从而活化底物, 促进加氢反应的顺利进行.
    最后还考察了Pt/CMK-3催化剂在硝基苯加氢中的循环使用性能, 发现催化剂可以循环使用至少14次, 活性没有任何下降. 对反应滤液进行ICP分析, 发现滤液中并没有铂离子流失; 对使用过的催化剂进行透射电镜表征也没有观察到铂粒子聚集现象, 说明催化剂的稳定性良好.

    高效SnO2纳米片催化剂用于CO氧化
    彭洪根, 彭跃, 徐香兰, 方修忠, 刘玥, 蔡建信, 王翔
    2015, 36 (11):  2004-2010.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26-3
    摘要 ( 260 )   [Full Text(HTML)] () PDF(737KB) ( 626 )  

    SnO2是一种具有丰富表面缺位氧的n型半导体, 其晶格氧亦可还原. 另外其熔点高达1630 ℃, 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能.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SnO2主要用作气敏材料. 而其作为催化材料的性能, 特别是用于大气污染治理则鲜见报道. 在过去的几年中, 本课题组系统研究了SnO2的催化化学, 发现利用传统共沉淀法制备的SnO2纳米粉末, 在焙烧温度高于500 ℃时, 其比表面积通常低于20 m2/g, 因而限制了其氧化活性. 在SnO2晶格中掺杂Fe、Cr、Mn、Ce和Ta等形成固溶体可有效提高其比表面积并产生更多的活性氧物种, 因而其对CO和CH4的氧化活性及稳定性大幅度提高. 本课题组近期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熔盐法制备的高纯SnO2纳米棒单晶比SnO2纳米颗粒和纳米微球等具有更优异的CO氧化活性, 260 ℃即可完全氧化CO. 且在240-260 ℃狭窄温度区间发生转化率突跃, 表现出类似贵金属的催化行为. 值得指出的是, SnO2纳米棒的比表面积(1 m2/g)远低于其他几种形貌的材料, 且无活泼氧存在. 但研究表明SnO2纳米棒具有优先暴露的(110)活泼晶面, 是导致其活性优良的主要原因. 另外, 我们采用简单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高比表面介孔Cu-Sn复合氧化物纳米片(196 m2/g), 其在140 ℃即可将CO完全氧化, 且具有优良的抗水失活性能. 因此, SnO2的形貌是影响其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迄今未见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 本文通过水热法, 不添加任何有机模板剂, 成功制备了厚度约10 nm的介孔SnO2纳米片和纳米棒及纳米颗粒混合物样品; 采用常规共沉淀法制备了SnO2纳米颗粒. 并将以上三种不同形貌的SnO2纳米材料用于CO氧化. 利用SEM、XRD、N2吸附-脱附、H2-TPR和XPS探讨了不同形貌SnO2催化剂的体相结构和表面性质及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与SnO2纳米颗粒相比, 介孔SnO2纳米片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及更活泼的氧中心, 因此后者CO氧化活性远高于前者. 在空速18000 mL/(g·h)时, SnO2纳米片在260 ℃即可完全氧化CO. 而SnO2纳米颗粒的CO完全氧化温度高于360 ℃. SnO2纳米棒和纳米颗粒的混合样品虽然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及表面活性氧的活性仅略高于SnO2纳米颗粒, 但XRD定量结果表明, 其具有更多的暴露(110)活泼晶面, 因而活性也高于SnO2纳米颗粒. SnO2纳米片催化剂的寿命及抗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且水蒸气仅对其活性产生可恢复的影响. 进一步优化其性能, SnO2纳米片有可能用于实际汽车尾气状况下的CO催化清除.

    单铁氢化酶五配位模型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催化反应性
    张天永, 盛了, 杨秋生, 姜爽, 王艳红, 金朝晖, 李彬
    2015, 36 (11):  2011-2019.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20-2
    摘要 ( 331 )   [Full Text(HTML)] () PDF(947KB) ( 626 )  

    氢化酶仿生化学是当前有机金属化学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 其主要内容为针对氢化酶的活性中心结构和功能进行化学模拟研究. 自然界中已经发现的氢化酶有三种, 其中[NiFe]氢化酶、[FeFe]氢化酶研究较多. 单铁氢化酶发现于1990年, 是产甲烷杆菌在厌氧和镍缺乏的条件下合成的. 区别于其他两种氢化酶, 其活性中心不含Fe-S簇, 且仅含有一个Fe原子, 并且仅能在底物存在的情况下, 催化异裂氢分子并选择性还原特定底物, 为产甲烷杆菌代谢提供能量. 研究单铁氢化酶的结构和功能, 模拟其活化氢、利用氢的过程, 对于探索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新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单铁氢化酶(Hmd)结构和功能模拟为导向, 针对单铁氢化酶一级配位结构, 设计合成了两个新模型化合物. 通过IR, NMR, 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表征分析了模型化合物的性质并确认其结构. 探索了其质子化反应特性、电催化还原质子制氢的特性. 为了进一步模拟Hmd催化裂解氢气、完成氢转移的功能, 以所合成模型物为催化剂实现了在常温常压下, 以乙醇作为质子源的催化转移氢化过程.
    新单铁模型配合物Fe(CO)2PR3(NN) (R = Cy (3), Ph (4), NN, 邻苯二胺二价阴离子配体)由NN二齿配体与前体化合物Fe(CO)3I2PR3进行配体取代反应合成. 模型化合物活性中心为一个二价铁原子, 拥有两个处于cis-位置的羰基配体, 一个邻苯二胺双齿配体(两个氮原子进行配位)以及一个有机膦配体. 通过红外光谱表征所合成的具有不饱和五配位结构化合物的光谱性质, 可以得到配合物Fe(CO)2PCy3(NN)的羰基红外特征谱峰为1974, 1919 cm-1, 配合物Fe(CO)2PPh3(NN)的红外特征谱峰在1985和1929 cm-1处.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确认了两个化合物结构, 并获取晶体学数据.
    经研究发现, Fe(CO)2PR3(NN)能够发生酸碱调控下可逆的质子化/脱质子化过程. 基于红外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推断邻苯二胺阴离子配体可以作为内部碱基. 在酸性条件下, Fe(CO)2PR3(NN)分子内部碱基氮原子通过质子化反应结合一个质子, 生成Fe(CO)2PR3(NN)·H+. 加入碱之后, 重新生成起始化合物Fe(CO)2PR3(NN). 表明N原子作为内部碱基, 具有结合和转移质子的能力. 该性质与Hmd中半胱氨酸硫配体具有一致性.
    通过循环伏安曲线研究了配合物Fe(CO)2PCy3(NN)和Fe(CO)2PPh3(NN)的电化学性质. 其中配合物Fe(CO)2PCy3(NN)和Fe(CO)2PPh3(NN)均具有两个不可逆的还原峰和氧化峰. 在电化学制氢研究中, 配合物Fe(CO)2PPh3(NN)的还原峰电流随着乙酸的加入增幅较大, 展现出较强的催化质子还原的性质. 通过与其他单铁模型配合物对比, 可以推断第一个还原峰归属为配合物由FeII转化为FeI, 第二个可逆还原峰归属为配合物由FeI转化为Fe0. 同时, 配合物Fe(CO)2PPh3(NN)第一个还原峰向高电位移动, 该现象与双铁模型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较为一致.
    进一步研究发现, 模型化合物具有催化转移氢化的活性. 在常温下, 乙醇溶剂中, Fe(CO)2PCy3(NN)能够催化对苯醌还原转化为对苯二酚, 其中对苯醌的转化率达到89%, 对苯二酚的产率达到40%. 结合实验数据以及文献资料分析, 认为乙醇在催化氢化中可以作为质子源, 并且提出了催化转移氢化反应过程的机理. 认为催化氢化过程中形成了-Fe-H-C-O-H-N-六元环, 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完成了氢原子转移过程. 该研究结论对单铁氢化酶活性中心模型化合物在催化氢化反应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孔氧化硅负载铬催化剂上苯高选择性生成苯酚:响应曲面分析法用于反应条件优化
    Milad Jourshabani, Alireza Badiei, Negar Lashgari, Ghodsi Mohammadi Ziarani
    2015, 36 (11):  2020-2029.  DOI: 10.1016/S1872-2067(15)60898-1
    摘要 ( 244 )   [Full Text(HTML)] () PDF(3817KB) ( 663 )  

    以硝酸铬为前驱体, 中孔氧化硅SBA-16为载体, 采用简单浸渍法制备了Cr/SBA-16催化剂, 并采用广角和小角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 同时将该催化剂用于以H2O2为氧化剂的苯直接羟基化制苯酚反应以考察其催化性能. 将中心组合设计与响应曲面分析法(RSM)相结合, 对影响反应性能的操作变量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H2O2和催化剂用量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 独立变量和苯酚产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二阶多项式模型来表达, 其相关系数(R2)高达0.985, 表明用RSM预测的数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得到的苯酚选择性较高时的操作条件为: 反应温度324 K, 反应时间8 h, H2O2和催化剂用量分别为3.28 mL和0.09 g. 由此可见, 将RSM法用于苯羟基化制苯酚反应条件优化是可靠的.

    镍调节氮化碳催化剂用于对氯硝基苯高选择性还原至对氯苯胺
    符滕, 胡佩, 王涛, 董珍, 薛念华, 彭路明, 郭学峰, 丁维平
    2015, 36 (11):  2030-2035.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04-4
    摘要 ( 427 )   [Full Text(HTML)] () PDF(1325KB) ( 674 )  

    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中间体, 对氯苯胺广泛应用于杀虫剂、染料和医药等. 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合成对氯苯胺最为有效的方法仍然是对氯硝基苯的直接加氢过程. 该反应的主要难点在于要做到严格的不脱氯, 即在反应过程中不能生成苯胺. 传统上所采用的雷尼Ni催化剂虽然活性很高, 但对氯苯胺的选择性较低, 因此通常情况下需要向反应体系中加入抑制剂以提高产物选择性. 贵金属也可用作催化剂, 但其选择性也不高, 且价格高昂. 采用适当方法调节金属-载体间相互作用或使用不同金属的合金也可来提高反应的选择性. 不过总体而言, 利用简易的催化剂在高转化率条件下获得高的对氯苯胺选择性依然是一个挑战.
    氮化碳(CN)作为一种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材料, 其结构主要由以sp2共价键相连接的C和N原子构成, 因而具有很多独特多变的性质. 它的电子性质容易受到与其接触材料性质的影响. 当CN与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 电子可以在二者之间相互转移. 作为一种催化剂, CN在光解水和氧还原等多相催化反应中都表现出非常有趣的性质. 这主要归因于其特殊的电子性质和结构性质, 例如其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会随着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并形成一种类金属的材料. CN表面所拥有的丰富的缺陷位和N原子为电子的局域和锚定提供了位点, 因而它可能用作金属催化剂的载体, 而金属与CN之间形成的异质结已经被证明可以提高其光解水产氢的性能. 研究表明, 当某些金属与CN发生接触时, 两者之间产生很强的相互作用, 从而为我们调控CN的性质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本课题组曾通过利用CN包裹高度分散于Al2O3表面的Ni, 发现在制备过程中催化剂中的Ni被还原到了金属态, 且与CN之间形成了电子相互作用, 从而成功地调节了CN的电子性质和能带结构.
    本文将这种纳米复合材料用于对氯硝基苯加氢制备对氯苯胺反应中. 结果发现, 催化剂中的Ni在与CN相互作用时将电子转移到CN上, 使得CN具备了吸附和活化氢的能力. 氢氘交换实验发现, CN表面化学吸附氢的交换温度在516 K左右, 含量约为156 μmol/g, 氢的吸附密度约在0.65/nm2. 考虑到CN中的N含量, 化学吸附的H和N物种的比例约在1/27. 当用于对氯硝基苯加氢反应时, 虽然该催化剂的活性相对较低, 但产物选择性很高, 对氯硝基苯转化率达到96.8%时, 对氯苯胺的选择性仍在99.9%以上. 而对于Ni/Al2O3催化剂, 虽然其活性很高, 但对氯苯胺选择性却较低, 且随着对氯硝基苯转化率的增加, 体系中苯胺的含量逐渐上升, 表明本文所采用的催化剂具有独特的很高的产物选择性. 这可能与其相对较弱的加氢活性以及催化剂表面被CN包裹, 缺乏可以吸附对氯硝基苯的金属位点有关. Ni调节的CN所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有望用作选择加氢等一系列反应的温和催化剂.

    负载型Cu-Pd双金属纳米氧化物催化剂催化合成碳酸二乙酯:Cu(I)作为活性中心
    张萍波, 周燕, 范明明, 蒋平平
    2015, 36 (11):  2036-2043.  DOI: 10.1016/S1872-2067(15)60973-1
    摘要 ( 259 )   [Full Text(HTML)] () PDF(1201KB) ( 801 )  

    催化反应活性与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存在价态密切相关, 所以探讨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活性中心及其价态变化, 对于催化反应机理和催化剂的研究都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对于氧化羰基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的机理的探讨很多, 主要存在的争议是Cu+还是Cu2+作为活性中心, 以及铜物种的配位状态. 大多体系都是以分子筛为载体的铜基催化剂, 其活性中心的研究存在铜离子在分子筛中的定位问题, 而且催化活性也会受到分子筛结构的影响. 采用这种方法研究活性中心的影响因素较多,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直接制备纳米级的铜基氧化物用于本催化体系, 有利于更直观简单地探索其活性中心.
    纳米级金属氧化物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材料, 而纳米铜基氧化物(CuO和Cu2O)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和结构而引起广泛关注. 我们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CuO及其它氧化物, 研究了NaOH浓度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的影响; 葡萄糖是一种还原性较强的还原剂, 其用量必定会对所制备的氧化物的物种有所影响. 为了探究Cu0和Cu+在本体系中的作用, 采用不同葡萄糖用量制备了具有不同Cu2O含量的PdCl2/Cu-Cu2O催化剂.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我们采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负载型纳米铜基氧化物催化剂在合成碳酸二乙酯反应中催化性能差异的原因, 旨在直接考察活性中心主要是Cu+还是Cu2+, 避免分子筛等体系中载体结构的影响, 研究结果更具参考性.
    结果发现, NaOH浓度为5 mol/L时制备的PdCl2/CuO和PdCl2/Cu-Cu2O催化剂的性能优于其他浓度下制备的催化剂,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浓度的碱溶液会对铜离子的沉淀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同NaOH浓度下制备的催化剂中, PdCl2/Cu-Cu2O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明显优于PdCl2/CuO催化剂, 这可能是由于PdCl2/Cu-Cu2O催化剂更有利于反应过程中电子的传递, 从而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性能, 我们推测Cu0和Cu+可能更有利催化乙醇氧化羰基合成DEC; 表征分析发现PdCl2/CuO和PdCl2/Cu-Cu2O均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 两种催化剂中PdCl2负载量几乎相同, 因此, 主要影响催化性能的因素是载体CuO和Cu-Cu2O中铜的价态.
    采用不同葡萄糖用量制备了含有不同Cu2O含量的PdCl2/Cu-Cu2O催化剂, 其中, PdCl2/Cu-Cu2O-2催化剂中含有更多的Cu2O, 在反应中乙醇转化率达到了7.2%, DEC的选择性为97.9%, DEC的时空收率可达到151.9 mg·g-1·h-1. 由此可见在乙醇气相氧化羰基合成DEC体系中, Cu+是主要的活性中心.

    相关信息
    作者索引
    2015, 36 (11):  2044-2044. 
    摘要 ( 175 )   [Full Text(HTML)] () PDF(259KB) ( 388 )